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及笄的意思、及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及笄的解釋

[be old enough to marry;girl's coming of age] 指女子到了可以許配或出嫁的年齡(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年已及笄

詳細解釋

《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鄭玄 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發簪。後因稱女子年滿十五為及笄。《舊唐書·後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 庭芬 ﹞生五女,皆聰惠……年未及笄,皆能屬文。”《儒林外史》第十回:“ 魯老先生 有個令愛,年方及笄。”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吳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及笄”是中國古代對女子成年年齡的特定稱謂,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釋義 讀音為jí jī,指女子年滿十五歲,通過笄禮标志成年。笄是簪子,行笄禮時将頭發盤起并用簪子固定,象征可婚嫁。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1. 年齡标準
    據《禮記·内則》記載,女子十五歲行笄禮,若已訂婚則當年束發加笄,未訂婚者延至二十歲。
  2. 儀式意義
    笄禮是古代“五禮”中的嘉禮之一,與男子冠禮對應,代表社會身份轉變。

三、相關年齡稱謂對比

四、延伸用法
“及笄年華”“及笄之年”等詞組均指女子適婚年齡,常見于文學作品。

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重要标志,承載婚嫁許可與社會責任的雙重意義,反映了傳統禮制對年齡階段的細緻劃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及笄

《及笄》是指女子到了成年的年齡。以下将對該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詞義

《及笄》是指女子達到了15歲或16歲的年齡,标志着女子從少女進入成年的階段。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及笄》的拆分部首為「及」和「⺍」,拼音為「jí」。它共有6個筆畫。

來源

《及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儒家的儀式。根據儒家文化中的成年禮儀,女子在15歲時會進行成年儀式,即及笄禮。女子在這一天會束起頭發,戴上簪子,意味着成年以後要開始承擔起家庭、社會責任。

繁體

《及笄》的繁體字為「及髻」,其中「髻」表示女子梳起的發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及笄」一詞的寫法為「乏喜」或「吉阖」,意指女子及笄後有吉利的喜事降臨。

例句

她今年剛剛及笄,已經展現出了成熟的魅力。

組詞

及笄年齡、及笄禮、及笄儀式

近義詞

成年、女子成人、及冠、及笄之年

反義詞

少女、未及笄、幼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