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時北方小國名。在 匈奴 北, 漢 初為 匈奴 所滅。《史記·匈奴列傳》:“是時 漢 兵與 項羽 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 冒頓 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後北服 渾庾 、 屈射 、 丁零 、 鬲昆 、 薪犂 之國。”
“鬲昆”是古代中國北方的一個小國名,具體釋義如下:
鬲昆(拼音:gé kūn)是秦代至漢初存在于匈奴以北的小國,漢初被匈奴吞并。其名稱最早見于《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冒頓單于征服北方諸部時提到“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了匈奴擴張過程中對鬲昆的征服,反映了秦漢時期北方民族關系的複雜性。
“鬲昆”在古漢語中常與其他北方部族名稱并列出現(如丁零、薪犁),并衍生出一些成語,例如“膠鬲之困”“垂裕後昆”等。
由于現存史料有限,關于鬲昆的具體社會結構、文化特征等尚無詳細記載,相關研究多依賴考古發現和文獻片段。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秦漢時期北方民族史研究資料。
《鬲昆》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鍋底”的一種刮削工具。
《鬲昆》的部首是“钅”和“昆”,分别表示“金屬”和“昆蟲”兩個意思。
它的總筆畫數是10。
《鬲昆》一詞來源于古代炊具“鬲”,是用來烹饪食物的大型鐵鍋。而“昆”則是昆蟲的意思。将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象地表示了一種用來刮削鍋底的工具。
《鬲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鬲昆」,沒有太大的差别。
古代的《鬲昆》字通常寫作「鬲坤」,部分古籍中也使用了「藵軻」、「勒坤」等寫法。這些寫法已經較為罕見,現代常用的寫法是「鬲昆」。
1. 使用《鬲昆》将鍋底的焦糊刮掉。
2. 廚師用《鬲昆》輕輕地擦拭着鐵鍋底部。
鬲耳(gè ěr)
鬲蓋(lì gài)
鬲斧(lì fǔ)
鬲觥(gé gōng)
鏟刀
刮刀
銅鍋
鐵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