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難。《易·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于 惠王 ,天不靖 周 ,生 頽 禍心,施于 叔帶 , 惠 襄 辟難,越去王都。”《史記·晉世家》:“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難於 周 ,客死焉。”
“辟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躲避災難,即“避難”之意。以下是詳細解析:
《易經·否卦》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 意為君子以節儉的德行避開危難,不貪圖榮華俸祿。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惠襄辟難,越去王都。”
→ 描述周惠王、周襄王為避禍離開都城。
《史記·晉世家》
“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難於周。”
→ 指晉國先祖為避内亂遷居周地。
“辟難”是古漢語中的避險策略,融合了道德修養與生存智慧,多用于曆史文獻和哲理讨論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古代漢語詞典》或《周易》注疏。
辟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避免災難或平息危難。拆分部首為辛(辛是火的象形字,表示火災或災難)和巾(巾是頭巾的意思,表示保護)。辟難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辛(6畫)和巾(3畫),總共9畫。
辟難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起初是指神仙們或巫師們通過法術或儀式來避免災難。隨着時間的推移,辟難逐漸演變為一種指代災難的詞語。在古代人們遇到危險或災難的時候,會祈求神靈或巫師通過辟難來保護自己。
在繁體中文中,辟難的寫法是「闢難」,第一個字「闢」是「辟」的繁體字,意思是開辟或打開迷霧。第二個字「難」則表示困難或災難。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辟難分别為「閑+巾」。「閑」的意思是廢棄,表示排除災難。「巾」表示頭巾,表示保護自己。
以下是一些使用辟難的例句:
1. 她用祈禱和儀式來辟難,希望能平息這場災難。
2. 辟難儀式在村莊中舉行,人們聚集在一起祈禱平安。
3. 據說這個寺廟有辟難*********,人們前來求保平安。
一些與辟難相關的詞彙包括:
1. 辟邪:指避免或排除邪惡力量。
2. 避難:指為了逃避危險或災難而尋找安全的地方。
3. 平安:指沒有發生危險或災難,安全無事。
與辟難相反的詞彙是引災,即主動或不小心招緻災難。
總之,辟難是一個指代避免災難或平息危難的詞語,源自古代的神話和宗教信仰,如今仍然在現代漢語中廣泛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