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國 吳 主 孫權 和 蜀 主 劉備 的并稱。《文選·皇甫谧<三都賦序>》:“ 孫 劉 二氏,割有 交 益 。” 劉良 注:“ 孫 劉 ,謂 孫權 、 劉備 也。” 南朝 梁元帝 《與武陵王紀書止蜀軍東下》:“地拟 孫 劉 ,各安境界。”《周書·靜帝紀論》:“ 靜帝 越自幼沖,紹茲衰緒。内相挾 孫 劉 之詐,戚藩無 齊 代 之彊。” 元 薩都剌 《同曹克明清明日登北固山次韻》:“ 孫 劉 事業今何在,百年狠石生莓苔。”
(2). 三國 魏 孫資 和 劉放 的并稱。《三國志·魏志·劉放傳》:“ 劉 放 文翰, 孫資 勤慎,并管喉舌,權聞當時,雅亮非體,是故譏諛之聲,每過其實也。”《南史·顧觊之傳》:“ 覬之 曰:‘ 辛毗 有雲, 孫 劉 不過使吾不為三公耳。’” 金 元好問 《楊之美尚書挽章》詩:“千古 孫 劉 有餘責,一時 燕 許 更誰同。”
(3). 晉 孫綽 和 劉惔 的并稱。二人皆為當時名士。事見《晉書》本傳。 唐 陸龜蒙 《幽居賦》:“清言不屈, 孫 劉 詎減於中軍。”
"孫劉"是漢語中的曆史專名複合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曆史人物并稱 指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奠基者孫權和蜀漢政權創立者劉備的合稱。該用法最早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特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結盟抗曹的兩位軍事統帥。《漢語大詞典》收錄此詞條時強調其"三分天下"的曆史語境,常用于指代形成鼎立格局的政治聯盟關系。
二、姓氏組合稱謂 作為複姓"孫"與單姓"劉"的聯合稱謂,見于《中國姓氏文化大觀》記載的古代聯姻家族稱謂方式。這種用法在明清宗族文獻中尤為常見,表示兩個通婚大族的聯合體,如《孫劉合譜》等族譜文獻均采用此種表述形式。
補充說明:在文學創作領域,該詞常被借代使用。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孫劉聯姻破強虜"的典故,印證了該詞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象征意義。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曆史專名屬性,日常語境較少使用。
“孫劉”是一個曆史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常見于三國曆史文獻。例如:
兩人是曹魏政權的重要文臣:
兩人均為東晉玄學名士:
在三國曆史中,“孫劉”特指孫權與劉備的聯盟關系: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學術考據,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人物關系,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原始史料。
襃谕背匠駁複曾經滄海長夫差彊人意丑座串狎麤布玳瑁簪黨項彈體蹀踥蝶舞二舌風壺鳳靥踾踧福基攻門瓜螢寒花晚節赫晞歡嘩漿粉賤蔑儌幸疾瘯羁防敬憚絹帛鈞裁臘八米龍矩淪破率舊馬首東銘志磨切内戚胖墩兒氣候學氣密艙瓊芳日屈傷诋生吞活剝失傳詩懷酸箕歲闌所見略同談天論地通胧同秀望氛相伯仲嘯傲風月嚣會箫心劍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