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桑木為門軸,以破甕為窗口。形容貧寒之家。語本《莊子·讓王》:“ 原憲 居 魯 ……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二室,褐以為塞。”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一折:“久淹在桑樞甕牖,幾時能勾畫閣樓臺?” 元 盧摯 《沉醉東風·舉子》曲:“辭辛苦桑樞甕牖,誇榮華鳳閣龍樓。”
"桑樞甕牖"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生活極其貧困,居住條件簡陋。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與結構解析
"樞"指門軸。"桑樞"即用桑木做的門軸。桑木質地較軟且易彎曲,古代貧者無力購置堅硬木材,故以桑木替代,象征家徒四壁。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桑木制的門臼,喻貧家"
"牖"指窗戶。"甕牖"指用破甕口做成的窗戶。貧者無錢安裝窗框,以廢舊陶甕嵌入牆壁作窗,透風漏雨,極言居所破敗。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載:"以破甕為窗,形容家境貧寒"
二、引申義與典故溯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莊子·讓王》:"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以為樞而甕牖。" 描述孔子弟子原憲安貧樂道,居所用桑木為門軸、破甕作窗,後引申為極度貧困的象征。
來源:《莊子集釋》(中華書局版)卷九《讓王篇》
三、現代用法與情感色彩
今多用于書面語,強調生活困苦或環境艱苦,含褒貶雙重色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123頁
四、同義對比
與"蓬門荜戶"(草繩系門、荊竹編戶)近義,但"桑樞甕牖"更突出建築構件的簡陋材質,畫面感更強。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 商務印書館, 2012.
- 王力等. 《古代漢語詞典》[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 郭慶藩. 《莊子集釋》[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6.
“桑樞甕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āng shū wèng yǒu,主要用于形容貧苦人家的居住環境或清寒的生活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成語通過具體物象(桑木、破甕)反映古代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态,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對貧困的描寫,如《過秦論》中“甕牖繩樞之子”亦為類似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秉拂庳下逋逃之薮禅齋徹頭翅扇毛絺纻傳熱處安思危打獵箪瓢屢罄刀剪斷雨殘雲鵝籠書生飛蓋飛觥高喚跟上公孟歸高河泊所鶴文黃螺虎門銷煙火洲江勢降衷儉克金琯局操開天臘日戾止猡猡呂不韋霿淞冥迷敏妙木牋納鞋底溺窩子湃湃片紙平衍氣沖霄漢氣錘清都雀芋僧塔射影食宿相兼獸糖蘇門嘯套中人天公絮亭景通谕微察溫那沙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