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臘祭之日。農曆十二月初八。 應劭 《風俗通·祀典·竈神》引 漢 荀悅 《漢紀》:“ 南陽 陰子方 積恩好施,喜祀竈,臘日晨炊而竈神見。”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唐 杜甫 《臘日》詩:“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臘日,寺院送麵油與門徒,卻入疏教化上元燈油錢。”
(2).泛指農曆十二月的時候。《水浒傳》第三二回:“時當臘月初旬, 山東 人年例,臘日上墳。” 張志民 《梅園青松·周總理啊,就在我們身旁》詩:“整整一年了,又一度隆冬數九--臘日景象。”
“臘日”是中國傳統節日,其含義和習俗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臘日最初指古代歲末祭祀百神、祖先的節日,後逐漸與佛教文化融合,演變為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南北朝時期,臘日被固定為臘月初八,成為民間重要節日。
杜甫《臘日》詩雲:“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反映了臘日的氣候特點及節日氛圍。
如今臘日主要以臘八節形式傳承,保留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等習俗,成為春節前的重要民俗節點。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或地方習俗差異,可參考《荊楚歲時記》等古籍或地方志記載。
《臘日》是指中國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在農曆的節氣中,臘日是冬至之後的第26天,也是臘月的最後一天。臘月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月份,所以臘日也是一年的結束之日。
《臘日》的拆分部首是“月”和“日”,表示這是一個日期詞。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它拆分為兩個部分:月日。
《臘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按照古代人們的觀念,冬至是農曆的最冷期,而臘月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月份,也是農田休耕的時間。臘月的最後一天就被稱為臘日,象征着農田休整、農作物等待春天的到來。
《臘日》的繁體字為「臘日」。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經曆了演變。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臘日可以寫作「藥日」,其中「藥」是指養育成長,也指農作物的生長。這個寫法更強調了臘日對農田的重要性。
1. 我們在臘日裡為農田做了各種準備工作。
2. 今年的臘日是12月30日。
3. 臘日過後,春節就要到了。
臘日: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
臘月: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除夕:農曆年的最後一天。
歲末:一年的最後一個時期。
元旦:即公曆1月1日,一年的第一個日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