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善;降福。《書·湯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孔 傳:“衷,善也。”《國語·吳語》:“今天降衷於 吳 , 齊 師受服。” 金 元好問 《箕山》詩:“降衷均義禀,汩利忘智決。得 隴 人望 蜀 ,有 齊 安用 薛 !”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維皇上帝降衷下民。”
“降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文獻資料解析如下:
降衷(jiàng zhōng)意為施善、降福,指上天或神明将善意、福祉賜予人間。這一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常與天命、道德關聯,強調上天的恩澤或對人類的庇佑。
《尚書·湯诰》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國語·吳語》
“今天降衷于吳,齊師受服。”
金代元好問《箕山》詩
“降衷均義禀,汩利忘智決。”
此詞多用于儒家經典及古代詩文,帶有鮮明的古典色彩。例如太平天國文獻《英傑歸真》中“維皇上帝降衷下民”,延續了傳統天命觀的表達。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賜福”“施恩”等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注釋,可參考《尚書》《國語》等文獻。
降衷是一個以“降”為部首,以“衷”為偏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在兩者之間達成妥協,找到一種折衷的解決方案。拆分它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分别是“⻖”,“十”和“蔔”,它是一個由12個筆畫組成的字。
降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中的描述,用于形容儒家聖人曾在學問上做過改良和調和。在今天的用法中,降衷常常被指涉為在不同的意見或利益之間找到平衡和妥協的方式。
在繁體字中,降衷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降衷的字形可能會稍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衷”字的上部偏旁更像是一個叫做“選”的字形,相比于現代的“⻖”,它是一個稍微複雜一些的部首。
以下是一些關于降衷的例句:
一些由“降衷”組成的詞語有降衷鬥大、降衷規、降衷觀、降衷意。
降衷的近義詞可以包括折中、調和、妥協。
相對的,降衷的反義詞可能是堅持、固執、決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