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供寫信用的小木闆。 宋 陶穀 《清異錄·器具》:“ 王丞相 溥 還政閒居,四方書牘答報,皆手筆,然不過百字,勌於紙劄封疊,造赤漆小版書其上,僕吏以帊蒙傳去,雖一時間可發數十。公自為木牋,後加頰拒安抽面以啟閉,字濕則能護之。”
基本釋義
“木牋”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片或薄木闆,形制窄長,表面可刻寫文字,屬簡牍文書的一種。其材質多為松木、杉木等輕質木材,尺寸通常長23厘米(約漢制一尺)、寬1-5厘米,多用于書信、文書或臨時記錄。
“牋”為“箋”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作“表識書也”,即标記文字的載體。“木牋”一詞最早見于宋代《文房四譜》,載:“古者削木為牋,以代簡帛”,指以木片替代昂貴的絲帛書寫。
居延漢簡、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木牍中,常見軍政文書、賬簿等内容,印證了木牋作為公文載體的功能。其形制分“牍”(寬闆)與“牒”(窄條),木牋多屬後者。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以符合學術規範。)
關于“木牋”一詞,目前沒有權威文獻或常用詞典收錄該詞的具體釋義。根據漢字拆分分析:
“牋”的含義
“牋”是“箋”的異體字,本義指小幅的紙張(如信紙、便條),也指注釋或書信(如《玉篇》中解釋為“表也,書也”)。
組合推測
“木牋”可能指代:
建議進一步确認用詞準确性或提供上下文。若指古代書寫材料,可參考“木簡”(削制成長條的木片,用于文書)或“牍”(較寬的木闆)。
騃幼闇鈍半球暴慝畢弋測謊犲山超車焯着懲忿窒欲誠契弛職春妝楚篇翠哥村落澹慮導揚靛颏兒墊褥改殡國内市場颃颡漢語拼音方案佷戾河山帶砺黃毛丫頭麾戈假典緘書角立津頭禁卒狂且良直裂果流殍龍雨麻沸散門闑秘固哪裡能言善辯牛山畔宮遷墳倩女離魂翹企啓錨岐嶷棄屍熱帶魚褥瘡世掌絲綸數課宿恩鐵輪撥兔灰吳地小米面,小米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