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勤儉而能克制。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四後垂顧,山東不夷。逮我聖父,殷憂儉克,乘其淫驕,乃伐乃殛。”
亦作“ 儉刻 ”。吝啬刻薄。《宋書·朱脩之傳》:“然性儉剋少恩情,姊在鄉裡,飢寒不立, 脩之 未嘗供贍。”《南史·朱脩之傳》:“儉刻無潤,薄於恩情,姊在鄉裡,飢寒不立, 脩之 貴為刺史,未曾供贍。”
“儉克”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基本釋義
指勤儉而能克制,強調在物質生活中保持節儉、克制的态度。該詞由“儉”(勤儉節約)和“克”(克制欲望)組合而成,屬于形容詞+形容詞的結構。
語境中的延伸含義
使用注意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褒貶。現代多用于褒義,表示理性節制的生活方式;若指過度節儉導緻人情淡薄,則偏向貶義。
總結來看,“儉克”既是一種傳統美德,也可能因程度不同衍生負面評價,需根據上下文靈活理解。
儉克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包含着節儉和節約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克(力量),共有12個筆畫。
儉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儉克的原字是「傔」,是由「亻」表示人的部首和「兼」表示兼容的字形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儉克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人們非常注重節儉和節約,這是由于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物質資源有限的原因。因此,節儉和節約成為一種美德和行為準則,受到人們的崇尚和推崇。
以下是一些關于儉克的例句:
1. 他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非常懂得儉克的重要性。
2. 在這個浪費資源的時代,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儉克的原則。
3. 他的儉克習慣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儉克一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
1. 節儉投資(jí jiǎn tóu zī):指在投資中注重節約和有效利用資金。
2. 省儉生活(shěng jiǎn shēng huó):指過一種節省和節約的生活方式。
與儉克相關的近義詞有節省、節約、節儉,這些詞都表達了控制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概念。
與儉克相反的反義詞是奢侈和浪費,這些詞表示過度使用和揮霍資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