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止的意思、戾止的詳細解釋
戾止的解釋
來到。《詩·魯頌·泮水》:“ 魯侯 戾止,言觀其旂。” 毛 傳:“戾,來;止,至也。” 晉 潘嶽 《藉田賦》:“大君戾止,言藉其農。” 唐 任華 《寄李白》詩:“及餘戾止,君已 江 東訪 元丹 ,邂逅不得見君面。” 嚴複 《論世變之亟》:“乃一旦有數萬裡外之荒服島夷,鳥言夔面,飄然戾止,叩關求通。”
詞語分解
- 戾的解釋 戾 ì 暴惡:暴戾。 罪過,乖張:罪戾。乖戾。 至:鸢飛戾天。 筆畫數:; 部首:戶; 筆順編號:
- 止的解釋 止 ǐ 停住不動:止步。截止。 攔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僅,隻:止有此數。不止一回。 古同“趾”,腳;腳趾頭。 行起 筆畫數:; 部首:止;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戾止(lì zhǐ)是古漢語中的典雅用語,核心含義為“到達”,多用于描述尊貴人物或神聖事物的來臨,帶有莊重、尊敬的語體色彩。以下從釋義、源流、用例及語義演變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
字義分解
- 戾:本義為“至”“到達”(《說文解字》:戾,曲也。從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引申為“來臨”;
- 止:古同“至”,表“抵達”“停留”。
二字連用強化“抵達某處”的動作,常見于先秦文獻。
-
整體詞義
指尊貴者(如君王、神靈)或重要事物的到來,隱含敬意。如《詩經·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描述魯侯親臨的隆重場景。
二、源流與典籍用例
-
《詩經》中的經典用例
- 《周頌·有瞽》:“我客戾止,永觀厥成。” 指賓客莅臨觀禮。
- 《小雅·采芑》:“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涖”通“戾”,強調統帥親臨戰陣的威儀。
-
後世文獻延續
- 《後漢書·班固傳》:“神臯奧區,寔惟戾止。” 形容帝王巡幸都城(《昭明文選》注引)。
- 宋代朱熹《詩集傳》釋“戾止”為“來至也”,明确其“到達”之義。
三、語義演變與近義辨析
-
語體色彩
始終保留莊重屬性,區别于中性詞“到達”。現代漢語中僅存于仿古語境或特定成語(如“鸾輿戾止”)。
-
近義詞對比
- 莅臨:側重“光臨”的謙敬意味(如“領導莅臨指導”);
- 戾止:更強調“抵達”的動作本身,多用于客觀描述尊貴主體出現于某地。
四、權威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釋“戾”為“至,到”。
- 王力.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 商務印書館, 2005:注“戾”通“莅”,表“來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詩經》原文及注疏:
- 漢典(zdic.net)字形溯源:
結語
“戾止”作為承載禮制文化的古典語彙,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現代應用中雖罕見,但對理解古籍中尊卑有序的叙事邏輯具有關鍵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戾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
到來、來臨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的到達。
- 例證:
《詩經·周頌·有瞽》:“我客戾止,永觀厥成。”(賓客到來,長久觀看樂舞完成。)
《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旂。”(魯侯來到,人們看到他的旗幟。)
- 其他文獻引用:
朱熹《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韻》:“群賢亦戾止,共此一日閑。”(賢士們齊聚,共享閑暇時光。)
-
窮盡、止境
此義項較為少見,多用于抽象表達。
- 例證: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民神痛怨,靡所戾止。”(百姓與神靈的悲痛怨恨沒有盡頭。)
二、詞源與結構
- 單字解析:
“戾”本義為“到達”(如《詩經》中“鸢飛戾天”),後引申為“違背”“暴烈”等義;“止”為語氣助詞或表“至”義。
- 組合含義:
二字連用強調“抵達某處”或“達到某種狀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古代詩文,如潘嶽《藉田賦》“大君戾止,言藉其農”(君王親臨,主持農耕儀式)。
- 曆史文獻:常見于史書或政論,如嚴複《論世變之亟》中“飄然戾止”形容外來者突然到來。
四、注意事項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如《三國志》中“靡所戾止”指“沒有止境”,而《詩經》中多表“到來”。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
安節暴斂橫征抃手逼接踣踬測字丑聲楚金簇嶄新待役箪醪投川撢人對開風月常新分心挂腹趕明個弓梢刮魚過拜含沙耲耙黃石書回生踐厤矯令叫罵解拆巾帨計似糾參絶地天通狂酒牢馔躏轹隆貴輪唱曲輪環落力馬垛媒紹靡蕩弭亂目空餘子凝玩排沮披沙簡金仆圉切敕塞狗洞山羞生放時作書禀退讓畏迫文馬霧唾想象相翼小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