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逃之薮的意思、逋逃之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逃之薮的解釋

逋逃:逃亡者;薮:人或物集中的地方。一般指某處成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逃之薮

釋義:指逃亡者藏匿聚集的場所,常比喻罪犯或惡勢力庇護所。


一、字義解析

  1. 逋(bū)

    • 本義為“逃亡”,《說文解字》釋:“逋,亡也。”
    • 引申為拖欠(如“逋欠”)、拖延(如“逋留”)。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逃(táo)

    • 躲避、逃亡,《廣雅》注:“逃,避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薮(sǒu)

    • 原指水淺草茂的湖澤,《周禮》載:“澤薮曰薮。”
    • 後喻人物聚集處,如“淵薮”。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二、典故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薮。”描述商纣王收容天下逃犯,後演變為固定成語。

來源:《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


三、現代用法


引用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典故考據源自《尚書》及曆代注疏,現代用法參考規範詞典,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逋逃之薮”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逋逃之薮(拼音:bū táo zhī sǒu)指逃亡者藏匿或聚集的地方。其中:

二、出處與演變

  1. 最早記載:出自《尚書·武成》:“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薮。”,意為某地成為天下逃亡者的聚集地。
  2. 曆史用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提到“鄭國逋逃之薮也”,表明鄭國曾是逃亡者的庇護所。
  3. 現代含義:現多用于形容藏匿不法之徒或負面事物聚集的場所,帶有貶義色彩。

三、結構與用法

四、例句與引用

五、補充說明

“薮”字的選擇體現了自然屏障的遮蔽性,呼應逃亡者需隱蔽的特點。該成語在文學和曆史文獻中常見,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

别人正在浏覽...

保惜筆劃材性澄空城寺崇牙創曆出相打活帱察訂譌凍裂迩續阜陵恩幹仆诟丑古巴紅衣大将厚密候驿火厤佳口鍵墊剪截忌疾卷逃揩铿口龂匡阜兩極管料口蔺相如六庚龍虎旗卵醬邏哨祿粟妙引民學難挨粘稠檸檬娉娉潛存欺大壓小瓊閣取效韶舉襹褷拴線肆宇隨聲附和坦摯填料鐵十字蛻演退鹢唾沫托信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