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籠書生的意思、鵝籠書生的詳細解釋
鵝籠書生的解釋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載: 陽羨 許彥 負鵝籠而行,遇一書生以腳痛求寄籠中。至一樹下,書生出,從口中吐出器具肴馔,與 彥 共飲,并吐一女子共坐。書生醉卧,女子吐一男子。女子卧,男子複吐一女子共酌。書生欲覺,女子又吐錦帳遮掩書生,即入内共眠。男子另吐一女子酌戲。後次第各吞所吐,書生以銅盤一贈 彥 而去。情節乃據《舊雜譬喻經》改頭換面而成。後用作幻中生幻,變化無常之典。 清 吳骞 《<扶風傳信錄>序》:“昔 東晉 時 陽羨 許彥 ,遇鵝籠書生于 綏安山 下,離奇詭變,至今人稱道之。”亦省作“ 鵝籠 ”。 清 蒲松齡 《短禾行》:“世态 漁洋 已道盡,人間何事不鵝籠。”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然 陽羨 鵝籠,幻中出幻,乃轉輾相生,安知説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詞語分解
- 鵝籠的解釋 見“ 鵝籠書生 ”。
- 書生的解釋 ∶讀書人白面書生 ∶指抄寫的人詳細解釋.讀書人。古時多指儒生。《東觀漢記·趙孝傳》:“﹝ 孝 ﹞常白衣步擔,嘗從 長安 來過直,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
網絡擴展解釋
“鵝籠書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志怪小說的典故,具有多層含義和文學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來源與故事核心
該典故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原名《陽羨書生》。故事講述陽羨(今江蘇宜興)人許彥背着鵝籠行路時,遇到一位自稱腳痛的書生請求藏身籠中。書生進入鵝籠後,從口中吐出酒菜、女子共飲,女子又吐出另一男子,男子再吐出另一女子,形成連環嵌套的幻象。最終衆人又依次被吞回書生口中,展現“幻中生幻”的奇幻場景。
二、比喻意義
此故事被引申為“幻中生幻,變化無常”的象征,常用于形容事物虛實難辨、層層嵌套的複雜狀态。例如在文學創作中,可指代情節的離奇轉折或世事的不可捉摸。
三、故事結構分析
- 奇幻框架:通過“口吐人物”的超現實手法,打破物理空間限制。
- 嵌套循環:書生→女子→男子→另一女子,形成四層幻象循環,暗喻欲望與虛幻的無限延伸。
- 佛教淵源:故事原型可能改編自佛經《舊雜譬喻經》,融入因果輪回思想。
四、文學影響
作為六朝志怪小說的代表作,該典故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 開創“套盒式叙事”先河,為《聊齋志異》等明清小說提供靈感。
- 成為文學批評中分析虛實手法的經典案例。
五、現代應用
如今“鵝籠書生”多用于:
- 警示世人勿沉迷虛幻表象
- 比喻事件背後隱藏複雜真相
- 形容藝術創作中的超現實構思
如需進一步探究其哲學内涵或具體文本分析,可參考《續齊諧記》原文及相關志怪文學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鵝籠書生一詞的意思是指生活在遙遠小村莊,沒有接觸外界文化的讀書人。下面是關于《鵝籠書生》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鵝籠書生》中的漢字分别由“鵝”、“籠”、“書”、“生”這四個部首組成。其中,“鵝”字的部首是“鳥”,由12畫組成;“籠”字的部首是“竹”,由20畫組成;“書”字的部首是“言”,由10畫組成;“生”字的部首是“生”,由5畫組成。
來源:《鵝籠書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小說《西遊記》。在這本小說中,有一名名叫鵝翎的讀書人在片甲不留的大戰之後,變成了一個鵝一樣的老者,最後淪為一個沒有學問的人。後來,這個人物形象被用來形容沒有知識和才華的讀書人,逐漸演變成了“鵝籠書生”的意思。
繁體:《鵝籠書生》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鵝籠書生」。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鵝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有的時候用「鵝」,有的時候用「鷗」;而生字的寫法也有變化,有的時候用「申」,有的時候用「生」。
例句:他年少時是個鵝籠書生,毫無社交經驗。
組詞:鵝毛,鵝絨,書生氣
近義詞:文翁,柴腿書生,書呆子
反義詞:才子佳人,才子翩翩,才華橫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