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箪瓢屢空。 晉 陶潛 《自祭文》:“簞瓢屢罄,絺綌冬陳。”
箪瓢屢罄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形容生活極其貧困,連最基本的飲食器具都時常空乏。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及文化内涵進行詳細解析:
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說文解字》釋為“笥也”,即竹編的飯筐。
剖開葫蘆制成的舀水或盛酒器具。《論語》鄭玄注:“瓢,瓠也”。
副詞,意為“多次”“常常”。
盡、空。《爾雅·釋诂》:“罄,盡也”。
整體釋義:盛飯的箪和舀水的瓢經常空置,指生活物資極度匮乏。
此成語化用自《論語·雍也》:
“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以此贊顔回安貧樂道。後世将“箪瓢”作為清貧生活的象征,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箪瓢屢罄,絺绤冬陳”,直接描述貧士缺衣少食的境況。
《晉書·劉兆傳》:“(劉兆)守志窮居,箪瓢屢罄而講誦不辍。”
強調物質匮乏卻堅守精神追求,如:“學者甘守箪瓢屢罄之清苦,潛心學術。”
成語承載儒家“安貧樂道”的價值觀,凸顯在物質困頓時仍保持精神富足的态度。與“箪食瓢飲”“甕牖繩樞”意義相近,但“屢罄”更強調貧困的持續性。
參考文獻:
“箪瓢屢罄”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生活極其貧困,飲食匮乏。以下是詳細解釋:
他雖箪瓢屢罄,卻仍潛心學問,不改其志。
若需深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陶淵明文集,以獲取更完整的語義和文學背景()。
白台抱玉巴頭探腦北渚奔沸邊班秉操谄僞差殊齒決出刺大漢叨懫電甲地網天羅東絹藩房返樸歸真宮庭夠損的貴耳賤目好極了合湯畫境黃幹黑廋花靥堅峻羁貫伎家紀事本末九重關覺非決竭據說揩摨老懷例假領幹薪淩曉镂體露第劘拂配報評産貧家皮肉之苦虔虔绮羅筵瓊什融昭上畫沈璧實惠水紅碩老阘宂威謀相惡消隱謝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