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清原 ”。1.清理本源。謂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删定律令,籑二百章,以應大辟。” 清 林則徐 《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第既經開動,其為畏憚可知,亟應宣示天威,乘勢盡行驅逐,以為清源之計。”
(2).清澈的水源。《楚辭·遠遊》:“軼迅風於清源兮,從 顓頊 乎增冰。” 蔣骥 注:“清源,水源。謂 北海 也。”《後漢書·張衡傳》:“旦餘沐於清原兮,晞餘髮於朝陽。” 唐 賈島 《南池》詩:“蕭條微雨絶,荒岸抱清源。”
“清源”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清理本源,從根本上整頓
指對事物進行根本性的治理,強調從源頭解決問題。例如《漢書·刑法志》中提到“清原正本之論”,即主張通過整頓根源來修正問題。清代林則徐也曾用“清源之計”表達從根源上驅逐外患的策略。
清澈的水源
用于描述自然環境中潔淨的水源。如《楚辭·遠遊》中“軼迅風於清源兮”,蔣骥注解“清源”為北海的水源。
成語搭配
常與“正本”連用為“清源正本”或“正本清源”,比喻徹底整頓、解決問題根源。例如《晉書·武帝紀》中“正本清源”被用于強調國家治理的根本性措施。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多借“清源”象征純淨或理想之境,如唐代賈島《南池》詩中的“荒岸抱清源”。
部分資料提到中醫領域“清源”可引申為“扶助正氣”(如),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漢書》《楚辭》等文獻。
《清源》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清澈的水源或原始的水源。
《清源》這個詞由“水”部和“泉”部組成。
“水”是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
“泉”是組成字的部分,表示泉水。
在漢字筆畫中,根據具體字形,可以由8至9畫表示。
《清源》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中:“清人之茅,言秣之宨。”
繁體字“淸源”是《清源》的原始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而變化,但《清源》一詞的基本形态并未發生重大變化。
1. 這座山的腳下有一條清澈的清源。
2. 農民們在山區發現了一處泉眼,成為他們的清源。
1. 清泉:指清澈的泉水。
2. 清澈:形容水或眼神透明明亮。
3. 源頭:指河流或水源的起始部分。
泉、泉水、泉眼、水源
渾濁、混濁、污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