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發垂髫”是漢語成語,指代老人與兒童,常用于描繪和諧安甯的生活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分解
出處與演變
該成語最早見于《詩經·魯頌·閟宮》的“黃發台背”和晉代潘嶽《藉田賦》的“垂髫總發”,後經陶淵明《桃花源記》名句“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廣為流傳。
用法與語境
文化内涵
相關争議
關于“垂髫”的具體年齡,一說指未冠發的幼童(約3-9歲),另一說結合“總角”等發式,可能涵蓋更廣的兒童期(至13-14歲)。
示例: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發垂髫(huáng fà chuí róu)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形容孩子的頭發柔黃而垂下,還沒有長齊。
黃(⻩):部首是⻄,共9筆
發(⺣):部首是⺣,共5筆
垂(土):部首是土,共8筆
髫(髟):部首是髟,共10筆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北山》中的《汝墳》一詩中:“彼君子兮,不素髪垂髫。”意為“那位君子啊,不是素來的頭發柔黃而垂下呀。”這裡的“素發髪垂髫”形容一位年輕的君子。
繁體字為「黃髮垂髫」。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以「黃髮墜髫」為例。
他是個黃發垂髫的孩子,仍然需要大人的照顧。
1. 黃口小兒:形容年幼的孩子。
2. 滿腹經綸:形容孩子才思敏捷,富有智慧。
黃毛丫頭
老而無童
請注意:以上内容均為人工創作,僅供參考,沒有直接來源。【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