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衆的意思、得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衆的解釋

謂得人心。《論語·陽貨》:“恭則不侮,寬則得衆。” 邢昺 疏:“寬則得衆者,言行能寬簡則為衆所歸也。”《後漢書·隗嚣傳》:“季父 崔 ,素豪俠,能得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衆(dé zhòng)是漢語複合詞,由“得”與“衆”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獲得衆人支持、赢得民心,強調通過德行或能力凝聚群體認同。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演變、文化内涵及經典用例四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字源

  1. “得”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得”為“行有所得”,甲骨文字形像手持貝币(象征獲取),引申為“獲得、契合”。《玉篇》注:“得,獲也。”

  2. “衆”的涵義

    “衆”甲骨文作“日下三人”,表群體聚集,《說文》稱“多也”,指百姓、民衆。

  3. 複合詞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得衆”為“得民心,受擁護”,如《論語·陽貨》:“恭則不侮,寬則得衆。” 體現德行與民心的因果關系。


二、哲學與文化内涵

  1. 儒家倫理的實踐

    孔子将“得衆”視為治國根基,《大學》強調“道得衆則得國”,主張以仁政聚民(參考《禮記·大學》)。

  2. 政治權謀的雙重性

    《韓非子·難一》批判單純依賴民心:“得衆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 強調實質掌控力。


三、經典文獻用例

出處 原文摘錄 釋義
《論語·子路》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禮制規範利于凝聚民衆
《孟子·離婁》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民心向背決定政權歸屬
《管子·牧民》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策需符合民衆需求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語境中,“得衆”常用于描述領導者或品牌的號召力,如“得衆者昌”強調社會認同的重要性,其價值邏輯延續了傳統民本思想。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
  4. 孫诒讓《墨子間诂》(中華書局,2001)

網絡擴展解釋

“得衆”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é zhòng,其核心含義是“得人心,獲得大衆的認可和支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出處與經典引用

  1. 《論語·陽貨》
    孔子提出“恭則不侮,寬則得衆”,意為謙恭待人可避免受辱,寬厚處事能赢得衆人歸附。
  2. 《後漢書·隗嚣傳》
    記載隗嚣的叔父崔因豪俠性格“能得衆”,強調個人特質對凝聚民心的作用。

三、使用場景


四、現代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得衆”也隱含對團隊協作或社會影響力的肯定,例如企業因誠信經營“得衆”,或自媒體内容因優質而“得衆”。


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出處或例句,可參考《論語》《後漢書》原文,或通過滬江詞典等工具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卬燥卞和變子彩帛廁賤齒鞋匠臭氧層辍演刺溜雌聲琮琤爨镬挫強耽昏島叉鼎富鬥桶督進發案峯岚附事拱玩公營果足暵熱黑昽昽何問候馬绛衣娘姣羞接翅憬然俊氣峻政開瀹寬忍老頭兒栗縮樓護智落驿免債農業生産敲撲求同存異求谒泉布先生娆敗三筆六詩上收涉世飾緣淑配四檐沓岡複嶺塌陷頭會箕斂妥帖為生甕裡醯雞烏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