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的符命。《呂氏春秋·知度》:“唯彼天符,不周而周。”《漢書·王莽傳上》:“天符仍臻,元氣大同。”《舊唐書·崔佑甫傳》:“伏以國家化洽理平,天符洊至,紛綸雜沓,史不絶書。”
(2).謂天廷的诏命。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鐵塔神》:“至夜,神見夢于寺主講師曰:‘吾奉天符,令拘刷城中合死人。’”
“天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天意的符命或征兆”。以下為專業解析:
基本釋義
從構詞看,“天”指自然法則或神明意志,“符”指符命、憑證。合稱表示上天賦予的象征性指令或預示,常見于古代哲學、宗教及占卜文獻。例如《尚書·周書》提到“天符顯命”,強調天命與人事的關聯性。
文獻中的文化内涵
在道教典籍中,“天符”被引申為宇宙規律與人間秩序的對應符號。《雲笈七籤》載:“天符者,陰陽之契,萬物之紀也”,體現其對自然法則的哲學化表達。漢代谶緯學說亦将其視為帝王受命于天的憑證,如《白虎通義》所述“王者承天符而治”。
相關概念辨析
“天符”與“天命”含義相近,但前者更強調具象化的征兆(如星象、瑞獸),後者側重抽象的天道意志。在《辭源》中,該詞被歸類為“天道信仰”類目,與“符瑞”“災異”構成關聯概念體系。
“天符”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
天的符命
指上天降下的祥瑞或征兆,象征天命所歸。例如《呂氏春秋》提到“唯彼天符,不周而周”,《漢書》中王莽稱帝時也以“天符仍臻”作為合法性依據。
天廷的诏命
指神話或宗教中天庭下達的命令。如宋代《夷堅甲志》記載神明“奉天符”執行任務。
在五運六氣學說中,“天符”指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五行屬性相合的年份。例如:
作為成語,“天符”由“天”(自然力量)和“符”(征兆)組成,表示上天賜予的預兆,常用于描述重大事件前的自然或超自然現象。
韓國上古哲學經典《天符經》與中國道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體現了“天符”概念在東亞文化中的延伸(注:此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天符年的具體推算或文獻中的用例,可查閱《素問·六微旨大論》或《漢書》等原始文獻。
包身工不友昌蒲長夜台觸寒炊砂作飯醇碧春酒大發橫財大塊文章答納珠頂瘡東走西顧愕怪放光翻身繁葉藩杝根因格手官倉珪璋特達含道紅爐點雪歡駭回光反照恢贍賈道堅定不移界道箕山挂瓢跼促苦煎蠻獠美唐夢影名姝眯細挐攫孥屬匹夫匹婦遒悍忍垢偷生日高日上三錫生人十二經士五世先生庶績熟寝隨流檀臉貪生畏死霆奮頭秋尾羽烏漆心非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