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毳冕的意思、毳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毳冕的解釋

毳衣和冕。古代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時所用禮服。《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則毳冕。”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毳,罽衣也。”《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又製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嶽瀆之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毳冕是中國古代禮制中一種重要的服飾,特指周代禮冠制度中等級較高的一種冕服,主要由“毳”和“冕”兩部分構成,具有特定的形制與禮儀内涵。

一、字義解析

二、形制與等級 毳冕由冕闆、旒、毳衣等組成:

  1. 冕闆:前圓後方,覆于冠頂,象征天圓地方。
  2. 旒 (liú):冕闆前後垂挂的玉串,毳冕配五旒,每旒貫玉五顆,共二十五玉,代表“五方五色”之禮。
  3. 毳衣:以細毛織成的上衣,飾有虎蜼(猿猴)紋樣,下配素裳(白色下裙),象征“山林之象”,用于祭祀山川之神。

其等級次于衮冕(天子、上公所服)、鷩冕(侯伯所服),為子爵、男爵及三公祭祀山川時的禮冠,體現“以事名服”的禮法原則(《禮記·禮器》鄭玄注)。

三、禮儀功能 毳冕專用于“祀四望山川”之禮(《周禮·春官》),即祭祀名山大川的儀式。古人認為山川有靈,需以特定禮服彰顯敬畏,毳冕的虎蜼紋飾呼應山林自然,五色毳毛象征五行調和,體現“天人合一”的禮制思想。

四、文獻佐證

  1. 《周禮·司服》:“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則毳冕。”
  2. 《禮記·禮器》:“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衮,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冕,毳冕可也。”
  3. 《漢語大詞典》:“毳冕,古代大夫祭祀時所穿的冕服。”

結語

毳冕作為周代禮制的物質載體,融合了服飾工藝級秩序與自然崇拜,是研究古代禮樂文明的重要實證。其形制與功能在《周禮》《禮記》等典籍中均有系統記載,反映了中華禮制“辨等威、昭名分”的核心精神。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周禮·春官·司服》(十三經注疏本)
  3.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
  4. 《禮記·禮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 鄭玄《禮記注》(四部叢刊本)
  6.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8.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
  9.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網絡擴展解釋

“毳冕”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一種重要服飾,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毳:本義為鳥獸的細毛(),引申為用細毛制成的織物(如毛布、氈帳等)。
    • 冕:指帝王或貴族所戴的禮冠,象征身份與禮儀。
  2. 合義
    “毳冕”即由毳衣(毛布制成的上衣)和冕冠組成的禮服()。


二、用途與等級


三、文獻依據

《周禮·春官·司服》記載:“王之吉服……祀四望山川則毳冕。”鄭玄注:“毳,罽衣也”,指出其材質為毛織物()。


四、擴展說明

毳冕的形制與材質反映了古代禮制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毛織物的使用可能源于遊牧民族的影響()。其設計兼具實用性與象征性,體現了祭祀活動中的莊重與神聖性。

别人正在浏覽...

吖啶鞍鞯笆籠夯貨貶義詞滄海橫流常守朝靴叢箭簇居待臘殚精竭力道頭蹈弦大審堞樓鼎庇方鎮豐貌附屬國拂雲帚膏膻過慝畫眉郎浣溪牋化錢悔亡踐德繼古開今驚沮經武緯文聚談考辰瞉霿襕衫鲢子僚志盠頂裂口镂人旅路盲谷氓外孟潴盼顧爬梳前孃痊損肉片上春上襄拾塵樹輪天相吉人鐵碇婉弱巍然香火田小家派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