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條;凄涼。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歸賦》:“木蕭梢而可哀,草林離而欲暮。” 元 薩都剌 《元子遊戲竹木》詩:“蕭梢瘦竹卧疎雨,槎枒老樹懸春風。” 清 嚴允肇 《穆陵關》詩:“蕭梢谷風起,岧嵽林光含。”參見“ 蕭騷 ”。
關于“蕭梢”的詞義解釋如下:
蕭梢(xiāo shāo)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蕭條、凄涼的景象或氛圍,多用于描寫自然景物或環境狀态。
詞義核心
形容草木凋零、景色荒蕪的冷清狀态,帶有衰敗、孤寂的情感色彩。例如:
構詞分析
語境應用
多見于古典詩文,用于描繪秋冬季節的荒蕪景象,或隱喻人事的落寞。例如清代嚴允肇的“蕭梢谷風起”。
相關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江淹《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等文獻,現代工具書如滬江線上詞典和查字典均收錄此詞。
蕭梢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來形容風吹動樹枝的聲音,也可以指風聲.
蕭梢由“艹”和“⺾”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9筆。
蕭梢的來源較為簡單,它是由“蕭”和“梢”兩個字合成的。其中,“蕭”本意是“風”的聲音,也可以指悲傷。而“梢”則表示樹枝的末梢。
《蕭梢》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蕭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稍有不同。《說文解字》中對"梢"的描述為“枝細曲者為梢”。古代人們常常使用毛筆,因此一般以筆畫的粗細和曲直程度來表示字形的不同。
1.悠揚的蕭梢,如詩如畫,使人陶醉其中。
2.秋風乍起,樹梢上的蕭梢回蕩在林中,給人一種甯靜祥和的感覺。
蕭瑟(xiāo sè):形容風聲悲涼;
梢公(shāo gōng):古代指掌管風雨的神靈;
蕭散(xiāo sàn):形容風吹散草木或動搖失措。
風聲、風吹樹梢、拂動樹枝聲
寂靜、無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