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六韬·上賢》:“ 太公 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遊觀倡樂者,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歷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元 劉壎 《隱居通義·骈俪二》引 車震卿 《啟》:“所幸社稷靈長,天王明聖,雖未築鲸鯢而誅六賊,然已禦螭魅而去四兇。”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彥 、 童貫 、 梁師成 六人。他們結黨營私,危害國家,被太學生 陳東 等斥為“六賊”。見《宋史·欽宗紀》。
(3).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謂此六塵能以眼、耳等六根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善性,故稱。見《楞嚴經》卷四。 唐 白居易 《齋戒》詩:“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屍應恨少恩情。” 金 邊元鼎 《自歎》詩:“久貧自沃三彭熾,一醉齊休六賊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謂此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雜阿含經》卷四三:“内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 明 劉元卿 《賢奕編·仙釋·囚持杯水》:“真如有變易,豈不聞善知識能迴三毒為三昧,浄戒能迴六賊為六神,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參見“ 六塵 ”。
“六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指宋徽宗時期的六位權臣: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彥、梁師成。他們結黨營私、禍亂朝政,被太學生陳東等人斥為“六賊”。
具體影響:
“六賊”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六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六個盜賊。這個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是一個獨立的詞語。
《六賊》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是“六”,由八劃組成,其中部首是“兒”,部首的位置在左側。第二個字是“賊”,由八劃組成,其中部首是“貝”,部首的位置在左上方。
《六賊》這個詞據說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六個犯罪分子或者六個危險的人物。
《六賊》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六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六賊》的寫法為「六賊」,部首和筆畫的位置和構造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據說這個鎮子上有一群六賊,大家要小心提防。
2. 警方成功抓獲了那六個六賊中的五個。
1. 六賊朝天: 比喻群盜猖獗,無法無天。
2. 六賊心虛: 形容壞人心裡對自己所做的壞事感到惶恐不安。
1. 六盜: 指六個盜賊或犯罪分子。
2. 六奸: 指六個壞人,通常與背叛有關。
1. 六俠: 指六個善良而正直的人,通常與拯救正義有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