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賊的意思、六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賊的解釋

(1).謂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六韬·上賢》:“ 太公 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遊觀倡樂者,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歷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元 劉壎 《隱居通義·骈俪二》引 車震卿 《啟》:“所幸社稷靈長,天王明聖,雖未築鲸鯢而誅六賊,然已禦螭魅而去四兇。”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彥 、 童貫 、 梁師成 六人。他們結黨營私,危害國家,被太學生 陳東 等斥為“六賊”。見《宋史·欽宗紀》。

(3).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謂此六塵能以眼、耳等六根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善性,故稱。見《楞嚴經》卷四。 唐 白居易 《齋戒》詩:“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屍應恨少恩情。” 金 邊元鼎 《自歎》詩:“久貧自沃三彭熾,一醉齊休六賊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謂此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雜阿含經》卷四三:“内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 明 劉元卿 《賢奕編·仙釋·囚持杯水》:“真如有變易,豈不聞善知識能迴三毒為三昧,浄戒能迴六賊為六神,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參見“ 六塵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賊”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分别源于佛教文化和曆史典故:

一、佛教術語

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境時産生的六種煩惱,又稱“六塵”。《佛學大辭典》載:“六賊比喻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如賊劫掠衆生善法。”具體表現為:眼貪美色、耳逐聲樂、鼻戀香氣、舌嗜美味、身著觸感、意生妄念。該概念常見于禅宗典籍,如《景德傳燈錄》中強調“降伏六賊,方證菩提”。

二、曆史典故

特指北宋徽宗時期的六個奸臣,即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宋史·欽宗本紀》記載:“太學生陳東上書,言今日之事,蔡京壞亂于前,梁師成陰謀于後,李彥結怨于西北,朱勔結怨于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于遼、金。”此六人專權誤國,被百姓稱為“六賊”,後多用于代指禍國殃民之徒。

網絡擴展解釋

“六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一、曆史人物(北宋奸臣)

指宋徽宗時期的六位權臣: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彥、梁師成。他們結黨營私、禍亂朝政,被太學生陳東等人斥為“六賊”。
具體影響:


二、宗教與哲學術語

  1. 道家解釋
    “六賊”即眼、耳、鼻、舌、身、心(六根),認為六根易受外界幹擾,損耗心神。如《清靜經圖注》提到:“六賊耗六神,墜六道”。
  2. 佛教解釋
    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通過六根侵蝕善性,劫掠“法財”。《楞嚴經》将其比喻為損害修行的障礙。
  3. 象征意義
    在《西遊記》中,六賊被拟人化為“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代表需摒棄的六根與六欲。

三、其他引申含義


“六賊”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八荒之外白駱百歲千秋白硃砂邊效撥車不休朝花純一不雜賜墩大禍臨頭傎到獨善一身娥眉二滿三平翻着襪鋒銳分隸墳園俘掠覆育勾覈過涉寒蚓晦養貨赀洚水急叉白臉借用禁押救寒莫如重裘九緎髻丫記谘峻科開價鬎鬁連艦流溫漉酒罵娘謬官沒齒不忘頻帶剖斲牆花戎備軵靡儒肆三鑒上旅繩牀聖國绶帶米霜花思幹所染頽壞位甯物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