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mily ruined;be destitute and homeless;be ruined and dead;with one's family broken up and decimated;with the family extinguished and its members perished] 家庭破落衰敗,家人亡故離散。形容家庭遭到劫難或橫禍
家庭破産,家人死散。《景德傳燈錄·元安禅師》:“問:‘學人未拟歸鄉時如何?’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 元 鄭廷玉 《忍字記》第三折:“他剗地抱子攜男,送的我家破人亡。”《紅樓夢》第一○三回:“你們不是常和姑娘説,叫他别受委屈,鬧得他們家破人亡,那時将東西卷包兒一走,再配一個好姑爺:這個話是有的沒有?” 洪深 《貧民慘劇》第四幕:“當時姑丈肯了,你姑媽不肯,要是借給我幾吊錢,何至于家破人亡,到這個這步?”
“家破人亡”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家庭遭遇毀滅性災難,導緻親人離散或死亡,生活陷入極度悲慘的境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不僅描述物質上的損失,更強調精神與情感上的重創。常用來表達因天災、人禍(如戰争、疾病、犯罪等)導緻家庭徹底崩潰的慘狀。
例句:
“這場地震讓許多家庭家破人亡,幸存者隻能在廢墟中尋找希望。”
“他因賭博欠下巨債,最終家破人亡,妻兒也離他而去。”
(此例中,家庭因經濟崩潰和親人離散而雙重破滅。)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出處(如古代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文學作品。
家破人亡是一個成語,意為家庭破裂,家人流離失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家”、“破”、“人”、“亡”四個部分。
部首分别為:“宀”、“石”、“人”、“亠”。
筆畫分别為:9畫、5畫、2畫、2畫。
《家破人亡》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中的一則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叫趙鞅的人,因為犯了罪,被貶至邊遠地方。趙鞅在遠離家鄉的地方生活艱難,家庭逐漸破裂,最終導緻妻子離世,子女流離失所。于是,人們用“家破人亡”來形容這種悲慘的境況。
針對這個成語,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即“家破人亡”。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這四個字的結構和意義。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很多場景中,例如描述戰亂時期家人失散、被迫分散的情況:“戰亂時,家破人亡,無法預料的景象讓人心痛。”
以下是一些使用“家破人亡”的例句:
1. 哪怕家破人亡,我也不會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2. 那個自私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讓整個家庭家破人亡。
3. 在戰亂時期,很多人經曆了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
有關“家破人亡”的組詞有:“家庭破碎”、“親人失散”等。
近義詞有:“家破身亡”、“家破敗亡”。
反義詞有:“家庭幸福”、“團結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