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戚繼光的意思、戚繼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戚繼光的解釋

(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軍事家。字元敬,山東登州(今蓬萊)人。将門出身。嘉靖後期,被調至浙東防倭。他招募義烏農民礦工,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的軍隊,人稱“戚家軍”。在台州(今浙江臨海)一帶九戰九捷,全殲倭寇。後又入福建、廣東與抗倭名将俞大猷配合,消滅盤踞在福建的倭寇主力,解除東南沿海倭患。1567年奉調至薊州,在鎮十六年,修築長城,加強戰備。著有《紀效新書》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是明代著名軍事家、抗倭名将,其姓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戚”作姓氏源自古代軍職“戚钺”,指持斧的武官,象征其家族尚武傳統;“繼光”則取自《尚書·周書》“光被四表”典故,寄寓繼承先賢榮光、護國安邦之意。

作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軍事領域有三項核心貢獻:第一,獨創“鴛鴦陣”戰術體系,将狼筅、藤牌等冷兵器組合運用,形成克制倭寇的陣法,《紀效新書》詳細記載其“因敵制勝”的軍事思想;第二,創立專業化的“戚家軍”,實行募兵制改革,其部隊紀律嚴明程度被《明史》評價為“節制精明,器械犀利”;第三,修築長城防禦體系,在薊鎮任總兵期間完善空心敵台設計,現存金山嶺長城可佐證其軍事工程成就。

在漢語文化語境中,“戚繼光”已成為忠勇精神的代名詞。其撰寫的《止止堂集》收錄的《韬钤深處》等詩作,展現“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家國情懷,被收入《全明詩》。當代軍事院校教材《中國軍事通史》将其與孫武并列為古代十大軍事家,凸顯其曆史地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萬曆年間《戚少保奏議》原稿,為國家一級文物。

網絡擴展解釋

“戚繼光”一詞的解釋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一、曆史人物身份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人,祖籍安徽定遠。他是明朝抗倭名将、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世襲登州衛指揮佥事。主要成就包括:

  1. 抗倭功績:組建“戚家軍”,以嚴明紀律和先進戰術在台州九戰九捷,聯合俞大猷掃平東南沿海倭患。
  2. 軍事改革:撰寫《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推動火器應用與陣法創新,提出“文官治軍”理念。
  3. 邊防建設:調任薊州後主持修築長城,加強北方防禦體系。

二、成語引申含義
因戚繼光抗倭時表現出的堅韌精神,其名字衍生為成語,比喻勇敢頑強、不畏艱險的品質。例如:“他面對困境時展現了戚繼光般的毅力。”

其他補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軍事思想或詩詞作品,可查閱《紀效新書》及《止止堂集》。

别人正在浏覽...

阿閣策祝孱顔車畝弛縱欑集大對盧大糦钿粟調美彫啄東明煩苦廢怠諷讪覆卵告慰恭姜轱轱辘辘瑰聞好鬥花九錫滉漭歡康回爐複帳匠戶劍龍幾率鞠問瀾倒波隨老亞公廪祿龍翔鳳舞馬兵麥櫻平粹平脈遣使七寶樓台寝飯入安居傻楞楞煞強似神似十八灘耍嘴皮子黍酒説好嫌歹泗濱俗夫袒縛糖尿鼍矶辋水委令未能免俗慰誘文绉绉五羖皮諧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