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張公羊的皮。《孟子·萬章上》:“ 百裡奚 自鬻於 秦 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 秦穆公 。”《史記·秦本紀》:“﹝ 秦繆公 ﹞聞 百裡奚 賢,欲重贖之,恐 楚 人不與,乃使人謂 楚 曰:‘吾媵臣 百裡奚 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楚 人遂與之。”兩說有所不同。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賤之士或微賤之物。 唐 劉禹錫 《說骥》:“繇是而言,方之於士,則八十其緡也,不猶愈於五羖皮乎?” 宋 蘇轼 《送程之邵籤判赴阙》詩:“從來一狐腋,或出五羖皮。”亦作“ 五羊皮 ”。 唐 李白 《鞠歌行》:“ 秦穆 五羊皮,買死 百裡奚 。”
(2).借指五羖大夫。 金 元好問 《解劍行》:“君不見, 秦 相 五羖皮 ,去時烹雞炊扊扅。”
五羖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五張公羊的皮,常特指春秋時期秦國用以贖回賢臣百裡奚的代價,後引申為識别、招攬賢才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礎釋義
“羖”(gǔ)指黑色的公羊,“五羖皮”即五張黑色公羊皮。該詞最早見于《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以五張羊皮從楚國贖回落魄為奴的百裡奚,并拜為大夫的故事。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611頁;《說文解字注》“羖”字條。
典故引申
因百裡奚被稱為“五羖大夫”,後世以“五羖皮”代指低微代價換取賢才,或喻指出身卑微而才能卓絕之人。如宋代王安石《送李宣叔倅漳州》詩:“雖知抱璞貴,未歎五羖皮。”
來源:《史記·秦本紀》;《中國古代典故辭典》(中華書局,2009年)第102頁。
人才價值的象征
典故凸顯古代君主“禮賢下士”的智慧,強調賢才的價值遠超物質代價。如《孟子·萬章上》評百裡奚:“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
來源:《孟子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2010年)第215頁。
文學中的隱喻
詩詞中常借“五羖皮”表達對懷才不遇者的慨歎,或諷喻統治者不識人才。如元代薩都剌《題進士索士岩詩卷》:“今日朝廷重科第,五羖皮賤老賢人。”
來源:《全元詩》(中華書局,2013年)第18冊第12075頁。
百裡奚事迹在《史記》《說苑》《呂氏春秋》等典籍中均有記載,雖細節略異,但“五羖贖賢”的核心情節一緻。現代學者考證認為,羊皮在春秋時期兼具貨币與禮制功能,五張羊皮符合當時奴隸交易慣例,側面印證故事的曆史合理性。
來源: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178頁;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9頁。
該詞今多用于曆史研究、文學評論及成語典故中,如“五羖之皮”仍作為成語保留,強調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例證:《漢語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8年)收錄“五羖大夫”詞條。
“五羖皮”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五羖皮”字面指五張黑色公羊的皮,源于春秋時期秦穆公贖回賢臣百裡奚的故事。據《孟子·萬章上》和《史記·秦本紀》記載,百裡奚曾以低微身份被楚國囚禁,秦穆公為避免楚人警覺,假意用五張羊皮将其贖回,後拜為大夫,史稱“五羖大夫”。
不同文獻對贖買細節記載略有差異:
個别資料(如)提到該詞形容“外強中幹”,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碑陰文不存芥蒂鄽邸吃嘴舂簸垂竿慈禧太後爨下音擔倈登禦典洽疊漏冬窩子覆校高味羔鴈汩潏骨肉團圓花選健飯敬業就駕捐例抗屬空廢擴孔寥寥數語曆阪留夷馬爬爬沒精打彩濛汗門禁木蜜拿手好戲頗譏帩頭取決森衰商棍蛇精笙籥損益表素油貪騃歎觀止矣條禁體己聽淫偷巧投刃皆虛投轄突沖往代晚會帷甲溫奧崤渑痟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