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張公羊的皮。《孟子·萬章上》:“ 百裡奚 自鬻於 秦 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 秦穆公 。”《史記·秦本紀》:“﹝ 秦繆公 ﹞聞 百裡奚 賢,欲重贖之,恐 楚 人不與,乃使人謂 楚 曰:‘吾媵臣 百裡奚 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楚 人遂與之。”兩說有所不同。後因以“五羖皮”比喻出身低賤之士或微賤之物。 唐 劉禹錫 《說骥》:“繇是而言,方之於士,則八十其緡也,不猶愈於五羖皮乎?” 宋 蘇轼 《送程之邵籤判赴阙》詩:“從來一狐腋,或出五羖皮。”亦作“ 五羊皮 ”。 唐 李白 《鞠歌行》:“ 秦穆 五羊皮,買死 百裡奚 。”
(2).借指五羖大夫。 金 元好問 《解劍行》:“君不見, 秦 相 五羖皮 ,去時烹雞炊扊扅。”
“五羖皮”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五羖皮”字面指五張黑色公羊的皮,源于春秋時期秦穆公贖回賢臣百裡奚的故事。據《孟子·萬章上》和《史記·秦本紀》記載,百裡奚曾以低微身份被楚國囚禁,秦穆公為避免楚人警覺,假意用五張羊皮将其贖回,後拜為大夫,史稱“五羖大夫”。
不同文獻對贖買細節記載略有差異:
個别資料(如)提到該詞形容“外強中幹”,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五羖皮》是指古代《詩經》中的一首詩歌,也可以泛指某種用于儲存物品的羊皮袋。在文學上,它常常被用來形容憂愁、苦悶的心情。
《五羖皮》的拆分部首是“午”、“灬”、“皮”,共有13劃。
《五羖皮》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是其中的一首民歌,用來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痛苦之情。
繁體字中的《五羖皮》為「五羔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例如,《五羖皮》在古代寫法中的字形略有差異,也可以寫作「五觚皮」。
他的臉上寫滿了五羖皮般的苦悶。
五羖皮儲物袋、五羖皮詩、五羖皮心情、五羖皮般的表情。
痛苦、悲傷、憂愁。
快樂、幸福、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