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筴祝”。古代祭祀或求神時,以簡冊祝告鬼神。《周禮·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辭……六曰筴祝。” 鄭玄 注:“筴祝,遠罪疾也。”《史記·齊太公世家》:“明日, 武王 立于社,羣公奉明水, 衛康叔封 布采席, 師尚父 牽牲, 史佚 策祝,以告神讨 紂 之罪。”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一》:“ 尊 ( 王尊 )殺白馬,祠水神,親執圭璧,使巫筴祝。” 明 李贽 《鬼神論》:“《金縢》策祝,同符新室。”
策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曆史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詞義解析:
曆史語境與文獻記載:
“策祝”多見于先秦文獻,如《周禮·春官》記載大祝職責包含“掌六祝之辭”,其中“策祝”為祭祀時書寫祝辭于簡策并宣讀的儀式。漢代鄭玄注《周禮》時亦提到:“策祝,謂以簡策告神,後世因之。”
文化功能:
作為古代禮制的一部分,“策祝”兼具溝通人神、祈福禳災的作用。《禮記·郊特牲》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祝于策”,表明其與農業祭祀密切相關。
引用來源:
“策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策祝”指古代祭祀或求神時,通過簡冊(竹簡或木簡)書寫祝文來告祭鬼神的行為。該詞也寫作“筴祝”,其中“策”指簡冊,“祝”指祝告或祝辭。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策祝”解釋為“通過計謀與祝福達成目的”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對詞義的引申或誤讀。主流文獻及曆史用例均指向其原始含義,即祭祀祝告行為。
建議優先采用古代祭祀相關的釋義,若需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闆帶半仙弊蓋不安其室裁答藏鋒斂锷曹丘生慅擾常課超手遊廊打平夥調鹽疊層定距逢入京使夫婿該徒公莫功裘詭間和沖狠強鹄衣菅筲堅守不渝鹼鹽焦乾景陽妃酒胡蘆沮勸勘劾窾曲款谒括檢利喙贍辭栗理剺面林藹麟脯靈木路塵論講馬棰敉亂納缽侵晨請面青松落色窮際漆室三端省事三升壓慎節詩家三昧太平廣記條格偷堕萬機主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