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粹的意思、平粹的詳細解釋
平粹的解釋
平和純粹。多用以指人的精神品格。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下》:“精神平粹,萬物自得,斯道家之大旨,而人君自處之術也。”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世說新語·賞譽》“謂 安期 、 鄧伯道 、 趙穆 也” 劉孝标 注引《趙吳郡行狀》:“ 穆 ,字 季子 , 汲郡 人,貞淑平粹,才識清通。”《明史·商辂傳》:“ 輅 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至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
詞語分解
- 平的解釋 平 í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别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輩。 安定、安靜:平安。平服。 治理,鎮壓:平
- 粹的解釋 粹 ì 純一,不雜:純粹。粹白。粹而不雜。 精華:國粹(一國文化的精華)。文粹。精粹。 古同“萃”,齊全,集聚。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平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詞典中較少收錄。其核心含義指平和純粹、精純不雜的狀态或品質,常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境界或事物的本質。以下是詳細解釋:
-
本義:平和純粹
- "平"指平靜、平和、不偏激;"粹"指純粹、精純、無雜質。
- 合起來形容一種内在的、不摻雜紛擾雜念的純淨、安甯狀态。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情、精神或道德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 例:《淮南子·俶真訓》中提到:"是故神越者其言華,德蕩者其行僞…平粹者,天地之管也。" 這裡将"平粹"(内心平和純粹的人)視為溝通天地的關鍵,與"神越"(精神外馳)、"德蕩"(德行浮誇)形成對比。(引自《淮南子》原文及注釋)
-
引申義:精純不雜
- 由形容精神境界引申至形容事物本身質地或狀态的純粹、精良、無雜質。
- 例:東漢王充《論衡·本性》:"玉生于石,有純有駁…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為善。凡人君父審觀臣子之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近惡;近惡則輔保禁防,令漸于善。善漸于惡,惡化于善,成為性行…形不可變,性不可易。…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至德純渥之人,禀天氣多,故能則天,自然無為;禀氣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類聖賢,故有為也。天地為爐,造化為工,禀氣不一,安能皆賢?…譬猶練絲,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水潦不同,故有清濁之流,東西南北之趨。…人之善惡,共一元氣。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西門豹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緩,帶弦以自促。急之與緩,俱失中和,然而韋弦附身,成為完具之人。能納韋弦之教,補接不足,則豹、安于之名可得參也。" 此段雖未直接出現"平粹",但其讨論人性禀賦的"純渥"、"中和"等概念,與"平粹"所追求的純粹、和諧境界相通。後世在評述類似概念時,有時會用到"平粹"來形容這種精純不雜、和諧中正的狀态。(引自《論衡》原文及哲學分析)
總結與使用場景:
"平粹"是一個具有濃厚古典哲學和文學色彩的詞彙,主要強調内在精神或事物本質的純淨無雜、和諧中正。它多見于古代典籍(如《淮南子》)及後世對古典思想、人物品評的論述中。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已非常罕見,基本不用于日常口語或一般書面語。理解它有助于閱讀和理解古代文獻中關于人性、道德修養和理想境界的論述。
引用來源說明:
- 釋義主要基于對古代經典文獻(如《淮南子》、《論衡》)中該詞用例的分析和曆代注疏的理解。
- 由于"平粹"在現代詞典中未被廣泛收錄為獨立詞條,其解釋依賴于對原始文獻的解讀和相關學術研究(如古籍注釋、古代漢語詞彙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平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píng cuì,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平和純粹”,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格或表達方式。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平粹”由“平”和“粹”二字組成:
- “平”:指平和、簡單,強調不偏不倚、自然從容的狀态。
- “粹”:指純粹、淳樸,表示無雜質、精華的部分。
組合後,該詞形容言辭或品性直接、簡單而不加修飾,突出純粹的本質。
二、使用場景
-
形容人的品格
多用于描述人精神境界的平和與純粹,如《後漢紀》中提到“精神平粹,萬物自得”,或《養生論》中“哀樂殃其平粹”,均指内在修養的淳樸與超脫。
-
形容表達方式
指言語直截了當、不繞彎子,如現代用法中可形容說話風格簡潔明快、不摻雜複雜意圖。
三、古籍例證
- 《世說新語注》引《趙吳郡行狀》稱趙穆“貞淑平粹,才識清通”,贊譽其品性純良。
- 《明史·商辂傳》評價商辂“平粹簡重,寬厚有容”,強調其為人平和而純粹。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平粹”可引申為對簡單純粹生活态度的追求,例如不刻意追求新奇事物,保持本真(如“平淡純粹的人,隻求知道少數有用的東西”)。
“平粹”既是一種精神境界的體現,也可指表達方式的質樸無華。其核心在于“返璞歸真”,強調内在與外在的統一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紀》《養生論》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态報本鼈悶産毻浺瀜穿角履貙人醋酒颠馳電沫觝排短纓纓方折膏粱文繡貢祭刮絕孤花國號豪翰豪橫跋扈河靈灰然蹇産降喻矯拂矯僞急困津門集螢擊斬攫為己有狂暴筐籠款項噒噒裡槅靈虬龍光瑞像落坐猛法墨士侬阿棚扒裒割謙退森衰上牲時熟獅子收買人心松軟貼實趧赽殢雲尤雨托腔完親兀良五瘟神烏啄嚣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