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袒面縛以示投降。語出《史記·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 司馬貞 索隱:“面縛者,縛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袒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脫去上衣、反綁雙手的投降儀式,表示徹底降服。其中“袒”指袒露身體,“縛”指捆綁手臂(通常将雙手反綁于背後,面朝勝利者)。
曆史背景
源自《史記·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時,商朝貴族微子“持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以示歸順。司馬貞索隱注:“面縛者,縛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引申用法
後泛指臣服或認罪的姿态。如唐代賈至《虎牢關銘》描述僞鄭政權“袒縛而請命”,即通過此儀式投降。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政治事件中的投降行為,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與“負荊請罪”等類似儀式的區别:前者強調身體裸露與捆綁,後者側重背負刑具的謝罪形式。
(如需進一步探究相關典故或詞語演變,可參考《史記》及唐代史書等原始文獻。)
《袒縛》是一個詞語,表示某人被解開束縛,暴露在外的狀态。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袒」和「縛」兩個部分。
「袒」的部首是「衣」,共有10個筆畫。它的本義是撥除或敞開衣服,暴露。在《爾雅·釋衣》中指代馬、身體等被暴露出來。在現代漢語中,「袒」常用來形容人主觀上沒有任何保留或隱瞞。
「縛」的部首是「纟」,共有6個筆畫。它的本義是用繩子、帶子等束縛或拴住。在《說文解字》中,「縛」被解釋為束縛、拴住。
《袒縛》可以追溯到古漢語,是漢語詞彙之一。
在繁體中,「袒」的寫法為「袒」,「縛」的寫法為「縛」。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袒」的形狀和現代稍有不同,類似于一個人站立的姿态。「縛」的形狀則類似于兩個手緊緊握住一根繩子的樣子。
1. 他袒胸露出了自己的弱點。
2. 她毫不袒縛地表達了自己對那件事的不滿。
近義詞:暴露、展露、敞開、顯示
反義詞:掩蓋、隱藏、遮掩、保留
1. 袒胸:暴露胸部。
2. 袒臂:把胳膊露出來。
3. 解縛:解開束縛。
4. 縛手縛腳:把手和腳都綁起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