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袒面縛以示投降。語出《史記·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 ,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 司馬貞 索隱:“面縛者,縛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袒縛(tǎn fù)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投降禮儀中的兩種行為:袒露身體與自縛雙手。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六年》記載的許國國君「面縛銜璧」典故,後逐漸演變為表示臣服的儀式性動作組合。
從構詞法分析,「袒」指脫去上衣裸露肢體,象征解除武裝;「縛」即捆綁雙手,體現自我約束的誠意。《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脫去上衣,反縛雙手。表示投降屈服」,這種投降儀式的雙重動作既包含身份降格的肢體表達,也具備法律效力的契約象征。
在古代軍事文獻中,該儀式具有嚴格流程。《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商纣王叔父箕子「肉袒面縛」的投降場景,注疏家指出「肉袒」需裸露右肩,「面縛」則要求雙手反剪于背,面向勝利者跪拜。這種儀式化動作在先秦至漢代的戰争受降中形成固定範式,成為中華降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語言使用中,「袒縛」多作為典故詞出現,如錢鐘書《管錐編》引此詞喻指徹底臣服的精神狀态。在詞義演變層面,該詞從具體行為描述發展為包含「完全歸順」「放棄抵抗」等抽象含義,但始終保持着與古代軍禮制度的語義關聯。
“袒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脫去上衣、反綁雙手的投降儀式,表示徹底降服。其中“袒”指袒露身體,“縛”指捆綁手臂(通常将雙手反綁于背後,面朝勝利者)。
曆史背景
源自《史記·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時,商朝貴族微子“持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以示歸順。司馬貞索隱注:“面縛者,縛手于背而面向前也”。
引申用法
後泛指臣服或認罪的姿态。如唐代賈至《虎牢關銘》描述僞鄭政權“袒縛而請命”,即通過此儀式投降。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或政治事件中的投降行為,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與“負荊請罪”等類似儀式的區别:前者強調身體裸露與捆綁,後者側重背負刑具的謝罪形式。
(如需進一步探究相關典故或詞語演變,可參考《史記》及唐代史書等原始文獻。)
安翔白芨白腳報更比特比翼齊飛成氣候赤苦丹鬉凳子頂選地殼豆黃斷線鹞子斷語凡間範式忿忿凫翁革退官卷罕觏含經堂合穗混濛婚紗蛟革解意肌衄坑戮勞形苦心賿曹流贍躶袒毛民毛施淑姿名不虛立目的地内陵磐桓凄唳啓錨犬牙交錯熱烙勝屠試用輸理蒜子素幅土怪頑疏萬頭攢動巍卬違畔侮黩武周孝慈小聘寫據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