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才幹。《三國志·魏志·徐邈傳》:“ 邈 同郡 韓觀 曼遊 ,有鑒識器幹,與 邈 齊名。”《舊唐書·李昭德傳》:“ 乾祐 雖強直有器幹,而昵於小人。” 宋 曾鞏 《節度使制》:“非文武器幹,望臨一時,朕所寵嘉,不在茲選。”
“器幹”是漢語中具有複合含義的古典詞彙,其釋義可從字源、詞義演變和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器”本義指器皿,引申為才能、資質,《說文解字》釋為“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段玉裁注稱“人才謂之器”。“幹”原指盾牌,《說文》載“幹,犯也”,後衍生出主幹、才幹之義,如《法言·問神》雲“育才造士,為國之幹”。
二、詞義發展 二字連用始見于魏晉文獻,《漢語大詞典》注為“猶才幹”,特指治國理政的才能。《後漢書·袁紹傳》載“(袁紹)有器幹,知名當世”,《晉書·周浚傳》稱“(周浚)少有才名,器幹過人”,均強調人物處理政務的核心能力。
三、語義特征 該詞包含雙重屬性: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辭源》(第三版修訂本)等權威辭書。
“器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詞性特征
通常作名詞使用,既可描述抽象的能力(如“器幹卓越”),也可指代具體的人物(如“國之器幹”)。
曆史用例
需注意該詞屬于書面化表達,日常交流中更常用“才幹”“能人”等替代。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舊唐書》等文獻( )。
安厝百蠻半漢鸨姏瓷铛雌字粹毛擔闆當價貂行疊屑屑凍硯杜父魚二包二箭風長豐屋風雲公絜鼓唱浩思洪隧畫境猾役艱閡甲作金鳌濟濟漆漆栲訊羸骸淩雨論士賣官販爵馬絡麪包果迷川迷死目力牛哀弄不清盤嵚喬妝改扮趨蹶仁德蒻笠桑井生物工程手啓嗣王堂堂正正套供裼衣頽倒味塵霧勃遐迥銷場蕭律洗兒會析骨而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