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井田制度,五畝之宅,牆下植桑,因以“桑井”稱鄉裡,家園。《魏書·高謙之傳》:“況且頻年以來,多有徵發,民不堪命,動緻流離,苟保妻子,競逃王役,不復顧其桑井。”《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三年》:“雖桑井難復,宜更均量。” 胡三省 注:“桑井,謂古者井田之制,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也。”
“桑井”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農耕制度及居住環境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桑井”指代古代井田制下的居住單位,特指五畝宅地中牆下種植桑樹的布局,引申為鄉裡或家園的象征。這一概念源自《魏書·高謙之傳》等古籍,常被用于描述百姓對故土的歸屬感(如“不複顧其桑井”)。
在井田制(西周時期推行的土地制度)中,五畝宅地(約合現代1.6畝)是農戶的基本居住單位。政府要求宅地牆邊種植桑樹,既保障民生需求(蠶絲生産),又形成“桑井”這一地理标識,逐漸演變為鄉土代稱。
該詞現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日常使用較少。例如《資治通鑒》提到“桑井難複”,即指戰亂後難以恢複原有家園秩序。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例句或拓展文化背景,可參考《魏書》《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等文獻。
桑井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養蠶業中用來養蠶的井,供蠶取水飲用的水池。
桑井的拆分部首是木部(桀),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桑井這個詞彙最早出現于《詩經·柏舟》中的一句詩:“民生桑楚,于彼周道。”在古代養蠶業中,養蠶者會在蠶室旁邊挖井,用來養蠶飲水,這就是桑井的來源。
桑井的繁體字為「桑井」。
在古代,桑井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欹」。
1. 他在桑井旁邊種植了很多桑樹。
2. 蠶室裡的桑井清澈見底。
蠶桑、桑葉、蠶食
蠶井、蠶水池
非養蠶的水井、普通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