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桑井的意思、桑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桑井的解釋

古代井田制度,五畝之宅,牆下植桑,因以“桑井”稱鄉裡,家園。《魏書·高謙之傳》:“況且頻年以來,多有徵發,民不堪命,動緻流離,苟保妻子,競逃王役,不復顧其桑井。”《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三年》:“雖桑井難復,宜更均量。” 胡三省 注:“桑井,謂古者井田之制,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桑井,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桑田與井田,是古代農耕社會賴以生存的兩大基本要素,常用來象征故土家園或世代定居的生活環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本義與象征:

    • 桑:指桑樹,是古代蠶桑經濟的核心,為紡織提供原料,代表家庭手工業與生計來源。
    • 井:指井田,是西周時期的一種土地制度(“井”字形劃分),也泛指農田、耕地,代表農業生産的基礎。
    • 因此,“桑井”合用,字面上指代桑園和農田,是古代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生活的物質基礎。更深層次上,它象征着世代居住、安定生活的鄉土,承載着深厚的家園情懷。
  2. 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桑井”常出現在表達鄉愁、故土之思或勸人安居樂業的語境中。例如,成語“桑井之安”或“安于桑井”意指安于本鄉本土的平靜生活。
    • 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土安遷、重視農耕的思想,是“鄉土中國”的一個典型意象。
  3. 典籍例證:

    • 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中有:“彼任事者隻顧肥家,不存公道,大鬥小秤,侵剝百端,以緻小民愁怨……故不若不為桑井之謀也。” 此處“桑井之謀”指代經營家業、安居樂業的打算。
  4. 字源與構成:

    • 桑:象形字,甲骨文像桑樹形,本義即桑樹。
    • 井:象形字,甲骨文像井欄形,本義為水井,後引申指井田制下的土地單位。

“桑井”一詞濃縮了古代中國農耕文明的核心要素——桑蠶業與農業(井田),直接指代桑田和農田。其深層含義則象征着世代居住的家園、安定生活的鄉土,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情感,常用于表達對故土的眷戀或勸人安守本分、安居樂業。

古籍溯源: “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注:此句雖非直接含“桑井”,但同書語境印證其文化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桑井”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農耕制度及居住環境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桑井”指代古代井田制下的居住單位,特指五畝宅地中牆下種植桑樹的布局,引申為鄉裡或家園的象征。這一概念源自《魏書·高謙之傳》等古籍,常被用于描述百姓對故土的歸屬感(如“不複顧其桑井”)。

二、詞源分解

  1. 桑:指桑樹,古代宅院周邊常見經濟作物,用于養蠶織布,象征農耕生活。
  2. 井:源自井田制,将土地劃分為“井”字形的九塊區域,中央為公田,周邊為私田。

三、曆史背景

在井田制(西周時期推行的土地制度)中,五畝宅地(約合現代1.6畝)是農戶的基本居住單位。政府要求宅地牆邊種植桑樹,既保障民生需求(蠶絲生産),又形成“桑井”這一地理标識,逐漸演變為鄉土代稱。

四、現代使用

該詞現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日常使用較少。例如《資治通鑒》提到“桑井難複”,即指戰亂後難以恢複原有家園秩序。

提示:若需具體古籍例句或拓展文化背景,可參考《魏書》《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按縣阿屈傍險筆劄駁複纏頭回朝爽承局赤旱抽樣檢驗雌雄樹釣鳌第家釘靈囤戶泛祭發志分例幹翮幹嘉學派光縫桄子官緒韓非子汗帨和奸鴻綱後祇江客金龜子炕琴扣天跨度雷軸連捷禮賜魯菜胪歡論托鉛刀一割敲山震虎輕飏遒茂人間重晩晴如臂使指試補誓诰斯彌溯流徂源停直銅盤望風而逃痿蹶僞史無階無甯夏官正霞幂相距屃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