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冰的硯台。 唐 尚顔 《夷陵即事》詩:“暑衣經霜着,凍硯向陽呵。” 宋 陸遊 《縱筆》詩:“凍硯笑臞儒,雕弓隱獵徒。”
“凍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是結冰的硯台,常用于描述寒冷環境下文人書寫工具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文學引用與語境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詞,體現文人冬日書寫的艱辛或清寒意境。例如:
相關變體
“凍研”為“凍硯”的異寫形式,如宋代唐庚《夜坐感懷》中“凍研筆鋒遲”,二者含義相同。
“凍硯”不僅是一個具象物品的描述,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寒窗苦讀、孤寂創作的文化意象。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及古典詩詞集。
凍硯是指在冬季天氣寒冷時,使用水石硯台寫字時,硯台上的水會因溫度而凍結成冰。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北方寒冷的冬天。
凍硯的拆分部首是冫(水部)和石(石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3。
凍硯一詞源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冬季寫字時遇到的現象,他們使用水石硯台,在低溫下水會形成冰,而硯台則會變得冰涼。這一現象被稱為凍硯。
凍硯的繁體字是凍硯。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由于字形演變的原因,凍硯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需要查閱古代字典或語文資料才能确認。
1. 寒冬臘月,凍硯成冰,筆鋒一劃,猶如刀削酥。
2. 詩人凝思片刻,手托凍硯,字裡行間流露出江南的雪景。
組詞:凍硯台、凍水、冷凍
近義詞:冷硯、冰硯
反義詞:熱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