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名。又名渡父魚、舩矴魚、伏念魚。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杜父魚》:“杜父當作渡父。溪澗小魚。”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二·杜父魚》﹝集解﹞引 陳藏器 曰:“杜父魚生溪澗中,長二三寸,狀如吹沙而短,其尾歧,大頭闊口,其色黃黑有斑,脊背上有鬐刺,螫人。”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三:“竹篙輕傍漁舟插,要買新鮮杜父魚。”
杜父魚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北半球鹹水及淡水中的小型魚類,屬于鲉形目杜父魚科。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特征
杜父魚頭大而扁,身體向尾部逐漸變細,胸鳍寬大如扇狀,表皮通常無鱗片。其體色多為黃黑斑點,背部有刺,可能螫人。成年體長多為2-3寸(約6-10厘米)。
栖息地與分布
主要栖息于北半球的溪澗、淺海或較深海域,常靜伏水底,活動較少。我國多見于渤海、黃海及東海區域。
别名與分類
又稱“渡父魚”“四鰓鲈”“舩矴魚”等。學名為Cottus pollux,屬脊索動物門魚類。
用途與經濟價值
因肉質較差,多用作捕捉龍蝦的誘餌或鲑魚飼料。在中醫藥中,其肉可健脾益氣,主治脾虛食少、小兒疳積等症,需煎湯内服(使用需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規)。
文化引申義
部分資料提到“杜父魚”象征父親為子女犧牲的寓意,但此解釋多見于文學典故,生物學領域無相關記載,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或藥用細節,可查閱《本草綱目》或現代漁業研究資料。
《杜父魚》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其中,「杜」是姓氏或者指樹種,父」指父親,「魚」指魚類動物。因此,杜父魚指的是一種姓杜的人與魚的聯繫或特指一種植物和魚類的關系。
「杜」的部首是木,總共有4筆,讀音為dù。
「父」的部首是父,總共有4筆,讀音為fù。
「魚」的部首是魚,總共有8筆,讀音為yú。
《杜父魚》這個詞來源于中國的文字,與中國文化和傳統有關。它的繁體字形為「杜父魚」。
在古代,「杜父魚」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漢字在演變過程中,不斷發生了變化。然而,無論古代與現代的寫法如何不同,「杜父魚」的意思和基本概念不會改變。
1. 他是杜父魚的後裔,一家人都與漁業有關。
2. 這片土地以杜父魚的捕撈業而聞名。
3. 杜父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組詞:杜仲、父母、魚鳔
近義詞:鳙魚、馬鲛魚
反義詞:魚類、杜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