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常綠喬木。高達四五丈。葉子互生,心髒形,掌狀分裂。花單性,雌雄同株。果實球形或橢圓形,表皮有瘤狀突起,成熟時黃色,果肉白色,像面包,供食用。通稱面包樹。
2.這種植物的果實。
麪包果(學名:Artocarpus altilis),又名面包樹果實,是熱帶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該名稱源于其果肉經烘烤後散發類似面包的香氣和綿密口感,具有以下特征:
1. 詞源與定義
“麪包果”一詞最早見于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其中記載:“其果熟時剖之,狀如麪包,故名”。現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桑科波羅蜜屬植物的果實,可食用,澱粉含量高”。
2. 植物學特征
該喬木可高達15米,葉片呈卵圓形具深裂。果實為聚合果,直徑10-20厘米,表皮呈黃綠色,密布六角形瘤狀凸起。未成熟果含白色乳汁,成熟後果肉轉為乳黃色,質地柔軟如面包。
3. 食用與經濟價值
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單株成年面包樹年産果可達200公斤。果實富含碳水化合物(約25%)、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1,在太平洋島國被作為主食替代品。其木材還可用于建築和造船。
4. 文化象征意義
在海南黎族文化中,面包果被稱為“天然糧倉”,《黎族傳統民歌集》收錄有“面包果熟糧滿倉”的豐收民謠。夏威夷傳統則認為該樹具有庇護家園的神秘力量。
麪包果(學名:Artocarpus altilis)是一種熱帶常綠喬木,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因成熟果實的口感與面包相似而得名,英文名“breadfruit”也直接體現了這一特點。
“麪”是“面”的異體字,現代中文多寫作“面包果”或“面包樹”。若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學特性或分布細節,可參考相關植物學資料。
白樊樓百意白雲鄉榜格半明半暗不揀長頻孱嫠塵霾穿越道具點金窵長釘書釘鬥唇合舌蛾蝶發課撫循根深本固公車司馬門勾集古藝紅淨宏卲後齒淮渦神賤客交敵解止阄還九禁拘禮舉棋不定開方課曆空誕空翻匡建零鈴謾勞墨莊尿炕傍州例辟旋破邪乾條清宦悛悟閃避砂皂神寳君身丁米剩味嗜膽十日之飲順奉鐵石腸頹廢鮮腆攜老扶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