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訊的意思、栲訊的詳細解釋
栲訊的解釋
拷打審訊。栲,通“ 拷 ”。《周書·蘇綽傳》:“聽察之理,必窮所見。然後栲訊以法,不苛不暴。”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三》:“内竪 王敬 挾臣采藥 江 南,橫索貨寳,痛箠吏民, 吳 越 大被其害,嘗覓金蜈蚣,栲訊無有,裡胥通賄,乃喜。”
詞語分解
- 栲的解釋 栲 ǎ 〔栲栳〕a.一種用竹子或柳條編的盛東西的器具,形狀像鬥,亦稱“笆鬥”;b.誇張地形容人或某些動物的頭部。 常綠喬木,葉長圓狀披針形,果實球形,有短刺。木材堅硬,可做船橹、輪軸等。樹皮含鞣酸,可
- 訊的解釋 訊 (訊) ù 問,特指法庭中的審問:審訊。刑訊。訊問。 消息,信息:通訊。音訊。訊息。 告,陳訴:“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中國西周時對俘虜的稱謂:執訊(意思是捉到俘虜)。 古同“迅”,迅速。 筆
網絡擴展解釋
“栲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拷打審訊”。“栲”是“拷”的通假字,表示用刑具審問,而“訊”指審訊、問詢。該詞常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或官吏對嫌犯的刑訊過程。
2.通假字說明
- “栲”通“拷”,屬于古代文字中的通假現象。例如《周書·蘇綽傳》提到“然後栲訊以法,不苛不暴”,此處強調依法審訊,不可過度用刑。
3.古籍用例
- 明代實例: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三》記載了宦官王敬在江南搜刮財物時濫用刑罰,“栲訊無有,裡胥通賄,乃喜”,反映了當時刑訊的腐敗現象。
- 其他文獻:如《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也将其解釋為“拷打審訊”。
4.補充說明
- 語境特點:該詞帶有明顯的古代司法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
- 權威建議:因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工具書核實。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學術考據,可查閱《周書》《明史》相關篇章或語言學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栲訊》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栲訊》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部首為木(mù)和讠(yán)。
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栲訊的來源
《栲訊》這個詞在現代沒有具體的意義,可能是一個虛構的詞語。
繁體
由于《栲訊》是一個虛構的詞語,所以沒有對應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栲訊》是一個虛構的詞語,沒有相應的古代漢字寫法。
例句
由于《栲訊》是一個虛構的詞語,所以沒有相關的例句。
組詞
由于《栲訊》是一個虛構的詞語,沒有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
由于《栲訊》是一個虛構的詞語,沒有相關的近義詞。
反義詞
由于《栲訊》是一個虛構的詞語,沒有相關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