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崩解。 清 魏源 《天台石梁雨後觀瀑歌》:“前冰已裂後冰乘,一日玉山百頽倒。”
2.頹喪潦倒。 蔣光慈 《馀痛》詩:“ 中國 人受洋人無禮的污辱也實在夠了!為什麼到今日還在忍受?為什麼到今日還是頹倒?”
“頽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崩解、倒塌
指物體或結構因失去支撐而瓦解,常用于描述自然或建築場景。例如清代魏源在《天台石梁雨後觀瀑歌》中寫道:“前冰已裂後冰乘,一日玉山百頽倒”,此處以“頽倒”形容冰雪崩落的景象。
頹喪潦倒
形容人精神萎靡、生活困頓的狀态。如現代詩人蔣光慈在《馀痛》中提及:“中國人受洋人無禮的污辱也實在夠了!……為什麼到今日還是頹倒?”此處的“頽倒”即指民族士氣低落、境遇艱難。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用例與現代文學中的引申義,具體語境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頽倒(tuì d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敗壞、衰落、腐朽等。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首」和「夭」。
「首」是「頁首」的意思,屬于羽毛類的部首,它表示與頭部相關的事物。它有五個筆畫,寫作「頁」的左半部分。
「夭」是「早夭」的意思,屬于走類的部首,表示與早死、壽命短等有關的事物。它有七個筆畫,寫作左邊的三筆。
「頽倒」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一篇中,原文為「吾生也頽倒,非天也,非人也」。繁體字寫作「頹倒」。
在古代漢字中,「頽倒」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首」的寫法為「首」字頭,「夭」的寫法則相對簡單,僅包含三個筆畫。
1. 這幢古老的建築物已經頽倒不堪。
2. 一旦邁入頽倒的無底深淵,很難再回頭。
3. 這種頽倒的價值觀已經嚴重侵蝕了社會風氣。
組詞:
- 頽散(tuì sàn)
- 頽垣(tuì yuán)
- 頽喪(tuì sàng)
近義詞:
- 衰敗
- 腐朽
- 衰落
反義詞:
- 繁榮
- 興盛
- 發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