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王的意思、嗣王的詳細解釋
嗣王的解釋
繼位之王。《書·伊訓》:“ 伊尹 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孔穎達 疏:“雲嗣王某,言此王繼嗣前王而立也。”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天厭 宋 德,水運告謝,嗣王荒怠於天位,彊臣憑陵於 荊楚 。”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 元季方 告哀于 新羅 ,且冊立 新羅 嗣王。”
詞語分解
- 嗣的解釋 嗣 ì 接續,繼承:嗣後(以後)。嗣歲(來年)。嗣響(繼承前人之業,如回聲之相應)。嗣徽(繼承先人的美德、聲譽)。 子孫:後嗣。嗣子。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王的解釋 王 á 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王國。王法。公子王孫。王朝(俹 )。 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王。蜂王。王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專業解析
嗣王是漢語中表示王位繼承關系的專有名詞,指承襲先代爵位的君主,特指通過宗法制度确立的合法繼任者。《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繼承先王爵位的嗣君”,強調其在血緣與禮制上的正統性。這一概念源于周代分封制度,例如《禮記·曲禮下》記載“踐阼臨祭祀……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其在兇服曰‘適子孤’”,其中“適子”即嫡長子,是嗣王的法定繼承主體。
從制度層面看,嗣王的合法性需符合以下條件:
- 血緣嫡系:通常由嫡長子繼承,如《春秋公羊傳》強調“立適以長不以賢”;
- 禮制認可:需通過告廟、冊封等儀式,如《周禮·春官》記載“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親疏”;
- 政權延續:代表前代君主的政治延續,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嗣守其業,而惇其典”。
在古籍中,“嗣王”常與“先王”對舉,例如《尚書·說命》有“台小子舊學于甘盤,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凸顯嗣王對先代政治遺産的承襲責任。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嗣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封爵制度中的等級
- 定義與地位
嗣王是古代爵位的一種,等級高于郡王、低于親王,屬于皇室宗親或功臣的封號。
- 曆史背景
該爵位始于唐代,通常為虛封(僅有名號),但若加“實封”則可享封地租稅或俸祿。
二、古籍中的“繼位之王”
- 原始含義
指繼承王位的君主,常見于先秦文獻。例如《尚書·伊訓》記載“奉嗣王祗見厥祖”,《禮記》亦提到祭祀時稱“嗣王某”,強調其繼位身份。
- 引申用法
後世文獻(如南朝王儉、唐代韓愈的著作)沿用此義,描述新君即位或政權更疊時的繼承者。
三、綜合釋義
- 制度層面:唐代以降的爵位等級,象征地位與特權。
- 文化層面:強調王權繼承的合法性,常見于禮儀、文書等正式場合。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六典》《禮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報稱比較文化尺缣敕局促步當真單見淺聞盜帑動植物遁迹匿影返轉奉令負山怪詭過旅毂下黑陶黃絹碑回茬回說會應糊塗到頂鑒定矯妄傑牙機工井閈跼蹄開析開新抗策苛癢空爵坤乾濫過藍翎料然離境李陽駡詈瞀見猛犸炮頭貧铗品頭評足仆廢企管秦典輕蟻佉沙如飲醍醐賽例三覺侍郎三鳥詩理送達桃子通意文繡院無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