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君王之位。《史記·五帝本紀》:“ 堯 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 明 宋濂 《跋高宗所書<神女賦>》:“此卷乃辟位後所書,時春秋已高而猶弗之廢,誠可謂勤也已。”
“辟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該詞多用于曆史叙述或古文研究,強調君主主動讓位的禮儀性行為,與“禅讓”“退位”等概念相關,但更側重“離開原有位置”的動作本身。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或宋濂文集等原始資料。
辟位是一個概念詞,指的是被迫離開原定職位或地位。該詞的拆分部首為辛(xin)和阝(fu),辛表示心,阝表示土。辛部在辟位中起着聲音作用,阝部則表示與土地有關。
辟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那個時候,皇帝有任免大臣職位的權力。當皇帝認為某個大臣不適合擔任原先的職位時,便會将其辟謝出去,即辟位。
在繁體中,辟位的寫法為「闢位」。繁體字尚未出現簡化字之前,是中國書面文字的标準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通常是象形字或者是表音字。辟位的寫法中,「阝」是象形字,形狀上像是一個方框,代表土地。「辛」則是表音字,表示與心有關的詞義。這樣的寫法也反映了辟位的本義,即被迫離開原本的位置。
以下是一些辟位的例句:
與辟位相關的組詞有辟謝、辟去。
辟位的近義詞包括罷免、免職,反義詞則是升任、授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