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絕唱。譽稱無與倫比的詩文創作。 晉 陸機 《演連珠》之二三:“絶節高唱,非凡耳所悲。” 南朝 梁 沉約 《<梁武帝集>序》:“興絶節於高唱,振清辭於蘭畹。”
“絶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無與倫比的詩文創作”,常被用來贊譽文學作品的卓越性,相當于“絕唱”。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義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陸機的《演連珠》,原文提到“絶節高唱,非凡耳所悲”,強調其藝術高度超越普通人的理解範疇。南朝梁沉約在《<梁武帝集>序》中也用“興絶節於高唱”形容作品的獨特性。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評價文學、詩歌領域的經典作品,例如對傳世名篇的贊譽。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
相關辨析
與“絕唱”含義相近,但“絶節”更側重詩文本身的精妙結構,而“絕唱”可泛指各類藝術形式的巅峰之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演連珠》及南朝文論作品。
絶節(jié jié)是指堅決保持自己的節操和原則,不受外界誘惑或壓力的影響,堅守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絶節的拆分部首為纟(纟為“絲”的上部分),筆畫數為7。
絶節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文獻《晉書·孫虔中傳》:“言辭精密,享以氣節。”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誘惑和困境時,能夠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屈服于外界的壓力。
絶節的繁體寫法為絕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絶節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金文和篆字中,絶節的部首纟寫為兩豎線并列,形似“纟纟”;而在隸書中,纟寫為一豎線加一橫折。這些不同的寫法都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曆史。
1. 他在面對貪污誘惑時堅守絶節,沒有被金錢所動。
2. 她的絶節讓人欽佩,即使生活困難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原則。
1. 絶節保身:堅守自己的原則,保護自己的利益。
2. 絶節不群:不隨波逐流,不隨大衆行動。
3. 絶節廉潔:遵守廉潔自律的原則。
1. 堅守原則
2. 保持操守
3. 不屈不撓
1. 輕易妥協
2. 放棄原則
3. 無節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