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的意思、大抵的詳細解釋
大抵的解釋
[mostly;in the main;on the whole] 大概;大緻
詳細解釋
(1).大都,表示總括一般的情況。《史記·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漢書·杜周傳》:“其治大抵放 張湯 。” 顔師古 注:“大抵,大歸也。” 元 陳栎 《勤有堂隨錄》:“大抵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 丁玲 《奔》:“大家互相交換了一些家鄉的苦難……大抵都相差不遠。”
(2).大要;要旨。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俗之謗者,大抵有五。”《周書·庾信傳論》:“雖詩賦與奏議異軫,銘誄與書論殊塗,而撮其指要,舉其大抵,莫若以氣為主,以文傳意。”《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此詩大抵説人品有真有僞,須要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大抵”是一個漢語副詞,讀音為dà dǐ(注音:ㄉㄚˋ ㄉㄧˇ),主要表示對事物整體情況的概括性判斷,含義與“大概”“大緻”相近,但可能帶有一定主觀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核心釋義
表示“大多數情況下”“總體而言”,用于描述事物的一般性特征或總體趨勢,不涉及具體細節。例如:
- “路過北京的人,大抵要去遊一下長城”
- “商店職工大抵實行輪休制”
-
語義特點
強調對整體情況的總結,常與書面語搭配,隱含說話者的主觀判斷或歸納(如“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二、出處與例句
-
古代文獻
- 《史記·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 《漢書·杜周傳》:“其治大抵放張湯。”
-
現代用法
- “經人介紹的即是陌生的……認得之後大抵也就不那麼‘朋友’了。”
- “歐美國家大抵有法定最低工資規定。”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大概、大緻、大都、基本上、多半
- 反義詞:确切、精确、詳盡
四、使用注意
- 語體差異
多用于書面表達,口語中更常用“大概”“基本上”等。
- 主觀性
如“大抵自下者人必高之”(元·陳栎),隱含說話者的觀點,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抵(dà dǐ)這個詞意思是大體上、總體上、基本上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大和比,總共有7個筆畫。《說文解字》對大抵的解釋是“見物體輪廓形态之總結”。在繁體字中,大抵的寫法保持不變。
大抵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大宗師》這篇文章中,用來表示總體上、大緻上的含義。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大抵可以寫作「大訖」或者「大歷」。有些例句中可以看到這種寫法的使用。
一些例句中使用大抵這個詞:「他大抵都是這樣做的」、「這裡的大抵都是事實」。這些例句展示了大抵用于表示大緻情況、總體概括的意思。
在組詞方面,可以組成的詞語有大抵大同、大抵罪責、大抵無礙等等。這些詞語進一步補充了大抵的意思和用法。
大抵的近義詞可以包括大體、總體、基本等詞語。這些詞語在表達上都和大抵有相似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使用具體、細節、精确等詞語。這些詞語與大抵的意思相對應,表示從總體到具體的變化。
總之,大抵這個詞的意思是大體上、總體上的含義,可以用來表達某種情況或現象的概括性描述。它的來源和古時候的寫法都有一定的曆史淵源,并且在現代漢語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