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ch tower] 舊時專為報更用的建築物,裡面設置着報更用的鼓
舊時放置更鼓報更的樓。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谑三·許吏部》:“更樓當改為庫樓於内可也。”
更樓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定義 "更樓"由"更"(夜間計時單位)與"樓"(多層建築)組合而成,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專指古代城市中兼具報時與防衛功能的建築設施。《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專為報更用的建築物,通常設于城門或要道口"。
二、功能特征 作為古代城市管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樓具備雙重職能:其一通過擊鼓、敲梆執行夜間報時(即"打更"),其二作為瞭望台監控城防安全。據《中國城池史》記載,典型更樓高度約三丈(約9米),内置更鼓、銅鑼等計時器具。
三、建築形制 傳統更樓多為磚木結構,平面呈方形,設雙層屋檐。底層設值班室存儲更鼓,上層四面開窗便于觀察,頂部多懸警示燈籠。這種形制在《營造法式》中歸類為"望樓"建築體系。
四、地域演變 在江南水鄉,更樓與廊棚、石橋構成獨特景觀,如烏鎮西栅至今保存着始建于明正德年間的通濟更樓。而北方邊塞地區的更樓則與烽火台結合,形成軍事預警體系。
五、文化衍生 現代語境中,"更樓"衍生出三重象征意義:時間管理的曆史見證、傳統治安體系的物質載體、古建築技藝的典型代表。相關研究可參考《中國古建築二十講》第四章。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張馭寰. 中國城池史[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5. 劉敦桢. 中國古代建築史[M].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84. 李誡. 營造法式(王其鈞解讀版)[M]. 重慶出版社, 2017. 史念海.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K].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樓慶西. 中國古建築二十講[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
“更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解釋:
指古代用于報更的專用建築物,通常内置鼓或鐘,夜間按更次敲擊以提示時間。此含義源自古代城市或村落的公共設施,如《漢典》和、5、6所述,其結構多為碉堡式,兼具瞭望功能。例如蘇州明月灣古村的更樓始建于明代,曾用于防禦倭寇,後轉為報時和保安用途()。
在軍事和治安層面,更樓演變為兼具防禦功能的建築。如廣東湛江的“四更樓”為碉堡式結構,用于瞭望和警戒;順德教德更樓群建于民國時期,通過敲鐘次數區分盜賊方位。此類建築常建于村寨外圍或河畔,與護村河等設施配合使用。
作為成語,“更樓”比喻對房屋的修繕美化,或引申為個人修養的完善。例如、2提到“更”指修整,“樓”象征房屋,合指通過改進使事物更趨完善。此用法多見于文學語境,如薛府更樓“高十米,點綴垛口、眺閣”的描述。
特指浙江省建德市更樓街道,其地名源于明清時期徽商聚集形成的市鎮。最初因鐘樓報更得名“更樓底”,後發展為壽昌縣重鎮。此類用法需結合具體地域背景理解。
含義類型 | 主要功能 | 典型例證 | 來源參考 |
---|---|---|---|
報時 | 夜間擊鼓報更 | 蘇州明月灣更樓 | 、4、5、6 |
防禦 | 瞭望、防盜匪 | 湛江四更樓、順德更樓群 | 、12 |
成語 | 修繕或自我提升 | 文學描述 | 、2、7、8 |
地名 | 行政區劃 | 建德市更樓街道 |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的細節,可參考對應來源的完整内容。
阿枉白瓷儤賀陛楯比鄰星畢強蠶崖蠢蠢答帶澹懷道路傳聞道譽凡識拂廬高自标置公共廁所攻殲夠用貫連汗流浃膚黑甲簡歡交娛具論畯德克厭快馬溜撒樂未央斂持連宇立君耄年門次勉強匿名檷木獰劣謙癖青荃輕佾器什毬獵齊勻犬牙差互忍苛如晤三繞鵲深圳市樹彩蜀帝疏俗淘真特遣土造無甔武夷君伍壯鄉賤銜肩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