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比較長短,評論優劣。 唐 韓愈 《進學解》:“較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 明 徐有貞 《水龍吟》詞:“歌清舞妙,儘開懷抱。又何須較短量長,此生心應自有天知道。” 清 陳天華 《猛回頭》:“看近來,西洋人,到了極步,這是我,毫未曾,較短比長。”
“較短量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ào duǎn liáng cháng(注意“量”此處讀liáng,意為衡量)。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原義
指通過衡量事物的長短、優劣,進行比較和評論。常用于形容對人才或事物的客觀評估。
例句:唐代韓愈《進學解》中提到:“較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意為宰相的職責是根據才能合理任用人才。
引申義
後衍生出“斤斤計較”的比喻義,強調對細微差别過分在意。
例句:元代曹伯啟《沁園春》詞:“笑量長較短,到頭是夢。”,暗含對瑣事計較的諷刺。
如需更完整文獻例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韓愈文集。
較短量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相對較短的時間、距離等,卻能達到或包含較長的效果、内容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較(辛部,共5畫)、短(矢部,共5畫)、量(裡部,共12畫)、長(長部,共8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中的《襄公元年》,形容一段時間的任務較短,但卻能産生很大的成績。
繁體:較短量長。
古時候漢字寫法:較(巳部,共3畫)、短(矢部,共5畫)、量(裡部,共12畫)、長(長部,共8畫)。
例句:他雖然花了較短的時間學習,但成績卻比别人好得多。
組詞:較量、短時、量體裁衣、長官、伸長、脈絡清長。
近義詞:短時量長、大功告成。
反義詞:較長量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