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口吶”。說話遲鈍。《後漢書·黨锢傳·劉儒》:“ 郭林宗 常謂 儒 口訥心辯,有珪璋之質。” 南朝 梁元帝 《謝東宮赉麈尾等物啟》:“ 揚雄 口訥,本貴談端。”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譚九》:“ 譚 年少口訥,不能緻詰。” 魯迅 《呐喊·阿Q正傳》:“﹝ 阿Q ﹞估量了對手,口讷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 羽陽 《創造語言》:“隻消我們曾經有一次見過……相互辱罵的情形,我們就會知道,這種感情上的升華,怎樣教最口呐的人爆6*炸出最尖刻的話語。”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讷漢語 快速查詢。
“口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ǒu nè,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指說話遲鈍、不流利,表現為口齒不清或表達困難的狀态。
例如:魯迅在《阿Q正傳》中提到阿Q“口讷的他便罵”,即形容其不善言辭的特點。
詞源與演變
原寫作“口吶”或“口呐”,後統一為“口讷”。“讷”本意為言語遲緩,如《論語》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描述性格或生理特質
文學與曆史中的用例
“口讷”既可形容臨場表達困難(如公開場合緊張),也可指長期的語言習慣或生理狀态。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口讷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左邊是“口”部首,右邊是“讷”部首。
口字的筆畫順序為橫、豎、橫,共三畫。讷字的筆畫順序為豎、橫、撇、捺、橫,共六畫。
“口讷”這個詞源于古漢語,指的是說話不流利、口齒不清的人,即口吃的人。口讷也可以形容人的性格沉默寡言、不善言辭。
在繁體字中,“口讷”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口字與讷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口字的古代寫法為“囗”,表示由四個邊相連的方框,象征張開的嘴巴。而讷字的古代寫法為“訥”,表示說話時舌頭困住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口讷”的例句:
1. 他有口讷的毛病,經常說話結巴。
2. 他雖然口讷,但是性格溫和,很容易相處。
1. 口吃:指說話時有困難,有重複或卡頓的現象。
2. 結巴:指說話時出現重複或停頓,表達不流暢。
口齒不清、語塞、言辭不達、口吃、結巴
口齒伶俐、口若懸河、口才流利、能言善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