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陵的意思、杜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陵的解釋

(1).地名。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東南。古為 杜伯國 。 秦 置 杜縣 , 漢宣帝 築陵于東原上,因名 杜陵 。并改 杜縣 為 杜陵縣 。 晉 曰 杜城縣 , 北魏 曰 杜縣 , 北周 廢。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挾彈飛鷹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橋 西。” 唐 白居易 《新樂府·杜陵叟》:“ 杜陵 叟, 杜陵 居,歲種薄田一頃餘。” 宋 張先 《更漏子》詞:“ 杜陵 春, 秦 樹晚,傷别更堪臨遠。”

(2). 漢 宣帝 陵墓。《漢書·元帝紀》:“ 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 孝宣皇帝 葬 杜陵 。”《三輔黃圖·陵墓》:“ 宣帝 杜陵 ,在 長安 城南五十裡。帝在民間時,好遊 鄠 杜 間,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 。 宋 戴複古 《答杜子野主簿》詩:“ 杜陵 之後有孫子,自守詩家法度嚴。” 明 鄭昂 《感懷》詩:“ 王粲 凄涼仍去國, 杜陵 老大竟飄蓬。” 清 孫枝蔚 《同程穆倩訪周元亮司農》詩:“ 杜陵 仍作客, 曹霸 可無詩。”參見“ 杜陵野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杜陵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文化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釋義:

一、曆史地名

杜陵最初指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所在地,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郊的杜陵塬。該地名源于漢代在此設置的杜縣,後因宣帝建陵改稱杜陵縣。唐代詩人李商隱在《杜工部蜀中離席》中提到的“杜陵”即指此地理概念,成為長安城南的文化地标。

二、文學别稱

唐代詩人杜甫因祖籍杜陵且曾在此居住,故自號“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其詩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開篇即言“杜陵有布衣”,後世文學評論常以此代指杜甫。宋代郭知達編注的《九家集注杜詩》進一步将“杜陵”固化為杜甫的文學符號。

考古與文化價值

現代考古發現,杜陵現存陵園遺址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包含陵冢、寝殿、陪葬坑等建築群,印證了《漢書·宣帝紀》中“起陵邑,徙豪傑”的記載。該遺址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研究漢代陵寝制度的重要實證。

網絡擴展解釋

“杜陵”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來源的權威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地名(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1. 曆史沿革
    原為西周杜伯國屬地,秦朝設杜縣。漢宣帝劉詢在此修建陵墓後,改稱“杜陵”,并将杜縣更名為杜陵縣。晉代稱杜城縣,北魏恢複杜縣,北周時廢除。

  2. 地理位置
    位于西安市東南,地處潏、浐兩河之間,漢代稱“鴻固原”。唐代詩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中“挾彈飛鷹杜陵北”即指此地。


二、漢宣帝陵墓

  1. 陵墓背景
    漢宣帝少時常遊曆鴻固原,即位後選址此處建陵,成為西漢帝陵代表之一。據《漢書》記載,其陵墓位于長安城南五十裡,今屬西安市三兆村南,占地約12平方公裡。

  2. 文化意義
    陵區保留漢代皇家陵園規制,是研究西漢喪葬制度的重要遺址。


三、指唐代詩人杜甫

  1. 代稱由來
    杜甫曾居杜陵附近,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後人遂以“杜陵”代指杜甫。如宋代戴複古詩雲:“杜陵之後有孫子,自守詩家法度嚴”。

  2. 文學影響
    這一代稱凸顯杜甫與長安的深厚關聯,亦反映其詩歌中的地域文化色彩。


總結
“杜陵”既是曆史地名、漢宣帝陵墓,也是杜甫的代稱,三者共同構成其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三輔黃圖》等文獻或相關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一遇百慮拌命寶襪畚插賓門波競不知量草拟沉冤尺一闆崇事愁然從道膽敢凍雪蠹心二十四史分門書槁木高猷隔岸宮眷洸瀁歸正過軍韓憑城悍實化石乎而盡哀矜情作态近月君遷爛煮六陳鋪露雞曚昽牛角書生骈首就死皤蒿淺人七件事傾家親迹侵掠權重去邪歸正日月蹉跎儒吏洳濕褥子塞拉利昂桑雉傷風化上江舍貧庶姑搜寥通衢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