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猶言心甘情願。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三章:“她喜不肯。我在家裡沒活幹,老兩口眼看就要成餓死鬼,她巴不得我跟着你 闖王爺 找條活路。”原注:“喜不肯,即滿心情願。”
“喜不肯”是一個方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1. 基本釋義
該詞表示“心甘情願”或“滿心情願”的意思,常見于方言語境中。例如姚雪垠在《李自成》中寫道:“她喜不肯。我在家裡沒活幹,老兩口眼看就要成餓死鬼,她巴不得我跟着你闖王爺找條活路。”
2. 構詞特點
“喜不肯”并非“喜”與“不肯”的簡單字面組合,而是通過方言習慣形成的固定表達,帶有強調内心完全認同的意味。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某件事或安排發自内心的接受态度,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對方言特色的刻畫,如《李自成》通過這一詞彙生動展現人物情感。
參考資料說明
更多例句和方言背景可通過《李自成》原著或方言詞典(如查字典、愛站小工具)進一步查閱。
喜不肯是一個成語,意味着不願意或不情願。它由“喜”、“不”、“肯”三個字組成。
喜不肯的拆分部首為:“口”、“一”、“示”。
喜不肯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喜”有12畫,而“不”和“肯”各有1畫。
喜不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莊子·逝者》篇:“喜樂夫不可以久語,且夫岐黃也,具而示之,不可言喜也。”後來成為一個成語,用于形容不願意或不願做某事的心情。
在繁體字中,喜不肯保持不變,仍然是「喜不肯」。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些不同,例如在《徐芳史記注》中的版本中,喜不肯的寫法為「喫不肯」。
以下是一些關于喜不肯的常見例句:
1. 他喜不肯去參加這個聚會。
2. 她喜不肯接受他的道歉。
3. 孩子們喜不肯吃他們不喜歡的蔬菜。
組詞:喜悅、不滿、肯定
近義詞:不情願、勉強、厭惡
反義詞:願意、欣然、樂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