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貧瘠迫窄。《周書·裴寬傳》:“ 關中 貧狹,何足可依,勿懷異圖也。”
(2).貧窮窘困。《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子年七歲,家復貧狹。”《新唐書·李勉傳》:“ 勉 少貧狹,客 梁 宋 ,與諸生共逆旅。”
(3).迫促惶遽。與從容自如相對。 清 黃宗羲 《翰林院庶吉士子一魏先生墓志銘》:“甲戌,葬 忠節 ,迎 蕺山夫子 題主,會葬者千人, 子一 布置閑通,不露貧狹。”
“貧狹”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及例證如下:
指土地或環境貧瘠且空間狹窄。例如《周書·裴寬傳》提到“關中貧狹,何足可依”,形容關中地區土地貧瘠、資源匮乏。
表示經濟上的貧困與生活困頓。如佛經《佛說過去世佛分衛經》中“子年七歲,家複貧狹”,以及《新唐書·李勉傳》記載李勉年少時“貧狹,客梁宋”,均指家境貧寒。
形容人因壓力或困境而表現出的局促不安,與從容狀态相對。清代黃宗羲在《魏先生墓志銘》中通過“貧狹”一詞,暗指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惶急之态。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近義詞可包括“貧瘠”“困窘”等,反義詞則如“富庶”“從容”等。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周書》《新唐書》等史料。
貧狹(pín xiá),指的是一些人的思想、眼界或見識狹窄,缺乏廣闊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态。
貧狹的部首是“讠”和“犬”,分别代表“言語”和“狗”。
貧的筆畫數為8,狹的筆畫數為11。
貧狹起源于古代漢語,貧的原義是窮困,狹的原義是狹窄。後來引申為思想狹隘、眼界狹窄。
貧狹的繁體字分别為「貧窄」。
在古代,貧用的字形是「貧」,狹用的字形是「狹」。
1. 他對外界的新觀念持有貧狹的态度,從不願意接受新的想法。
2. 我們應該開闊自己的心胸,不要被貧狹的思想所束縛。
貧困、貧苦、思想貧瘠、眼界狹小
狹隘、孤陋、短視、陋見
寬廣、開闊、豁達、洞察力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