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翻行亡道之國,鞏固行存道之邦。《書·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孔 傳:“有亡道則推而亡之,有存道則輔而固之。”《左傳·襄公十四年》:“亡者侮之,亂者取之。推亡固存,國之道也。”《漢書·宣帝紀贊》:“遭值 匈奴 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
“推亡固存”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推翻行亡道(無道)的國家,鞏固行存道(有道)的邦國,常用于描述治國安邦的政治策略。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在危難中堅持生存,排除不利因素以穩固根基。
字詞解析
曆史淵源
出自《尚書·仲虺之诰》,原文為“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後被《左傳·襄公十四年》引用為“推亡固存,國之道也”,體現了古代治國思想中“優勝劣汰”的邏輯。
應用場景
該成語為中性詞,多用于書面語境,結構為聯合式,屬古代漢語中較冷僻的表述。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參考《尚書》《左傳》原文或權威詞典。
《推亡固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推翻無用的事物,堅持有價值的。它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即 廢棄已無用處的事物,而堅持有價值的東西。
成語《推亡固存》共有3個字,分别是“推”,“亡”,和“固”。
“推”的部首是手,它由7劃組成;
“亡”的部首是人,它由3劃組成;
“固”的部首是囗,它由8劃組成。
成語《推亡固存》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七年》中,用來形容一個國家實行政策的時候,如果能夠廢棄無用的事物,堅持有價值的東西,這個國家就能夠興盛。
成語《推亡固存》的繁體寫法是「推亡固存」。
在古代,成語《推亡固存》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依照古漢字的形式,它的寫法是「推亡固存」。
1. 在公司進行改革時,我們要推亡固存,丢棄不適應現代發展的制度,堅持有利于公司發展的創新方案。
2. 這部電影以推亡固存的精神為主題,講述了一個人努力廢棄自己過去的黑暗面,堅守内心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的故事。
1. 推翻:指廢棄、摒棄原來的事物或觀念。
2. 亡國:指一個國家滅亡、喪失國家主權。
3. 固執:指堅持己見或行止不變。
1. 忍辱負重:指忍受******,承擔重任。
2. 得過且過:指過着隨遇而安的生活。
1. 隨波逐流:指沒有自己的主見,隨着别人的意願行事。
2. 世故:指人際交往圓滑、心機深沉的性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