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掃跡 ”。
亦作“掃蹟”。1.掃帚掃過的痕迹。 晉 左思 《嬌女》詩:“明朝弄梳臺,黛眉類掃跡。”
(2).掃除車輪痕迹。表示謝絕賓客。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
(3).指絕迹。 宋 陸遊 《山園雜詠》之三:“俗客年來真掃迹,清樽日暮獨忘歸。”
“掃迹”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1. 掃帚掃過的痕迹
多用于形容事物留下的自然印迹。例如晉代左思《嬌女詩》中“黛眉類掃迹”,以掃帚痕迹比喻女子眉毛的形狀,體現古典文學中的生動意象。
2. 掃除車輪痕迹,表示謝絕賓客
源自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乍低枝而掃迹”,通過清掃車轍暗示拒絕訪客,常用于古代文人表達隱居或避世态度。
3. 指絕迹、消失
如宋代陸遊《山園雜詠》“俗客年來真掃迹”,強調人迹罕至或事物完全消失的狀态,多用于詩詞中表達孤寂或環境清幽。
補充說明
掃迹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見于現代漢語中。它指的是追蹤和查找某人或某物留下的痕迹或蹤迹。
掃迹的部首是手,拆分為“扌”和“迹”兩個部分。掃迹總共包含12個筆畫。
掃迹的來源比較難以考究。它可能是由古代文人創造或演變而來。具體的淵源和出處尚無明确的文字記載。
在繁體字中,掃迹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掃跡」。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掃迹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寫法。然而,由于缺乏相關資料,我們無法确定它們的确切寫法。
1. 警察進行了一次掃迹行動,希望找到兇手的蹤迹。
2.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電子痕迹也能被掃迹出來。
掃迹的組詞包括:掃除、掃地、掃帚、掃描。
掃迹的近義詞有:追蹤、搜尋、查找。
掃迹的反義詞有:銷毀、抹去、清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