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飽學的儒士。《明史·解缙傳》:“陛下若喜其便於檢閲,則願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請執筆隨其後……勒成一經。”
“儒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如下解釋:
“儒英”指飽學的儒士,即學識淵博的儒家學者或文人。該詞由“儒”(儒家學者/讀書人)和“英”(傑出者)組合而成,強調在儒學領域的傑出造詣。
最早見于《明史·解缙傳》:“陛下若喜其便於檢閲,則願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請執筆隨其後……勒成一經。”。此處解缙建議召集儒英參與編修典籍,體現“儒英”作為精英學者的身份。
現代漢語中,“儒英”罕用,但在人名中偶見(如山西省政協副主席韓儒英),可能寄托對學識品德的期許。
“儒英”是古代對博學儒士的尊稱,強調儒學修養與傑出性,現多存于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史》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儒英》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代優秀的儒家學者或者具有儒家思想的人。這個詞具有褒義,常用來形容有德行、有學問、有品質的人。
《儒英》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口”,分别表示事物和言語,意味着它指代的是言行優秀的人。根據《康熙字典》,儒英的總筆畫為11畫。
《儒英》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是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崇尚仁義道德。因此,被稱為儒英的人就是具備這些美德的人。
《儒英》的繁體字為「儒英」。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儒英的古時候寫法為「儒英」,沒有太多的變化。
1. 他是一個真正的儒英,為人正直,學識淵博。 2. 這位教授被稱為當代的儒英,他的學問影響了無數人。
儒家、儒學、儒者、英才、英俊
賢人、聖人、達人
庸人、小人、糊塗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