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ghter than a feather] 鴻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還輕。比喻價值輕微
公舉而私取利,是以國權輕于鴻毛,而積禍重于丘山。——《戰國策·梵策四》
比大雁的毛還輕。比喻非常輕微或毫無價值。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 太山 ,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燕丹子》卷下:“今 軻 常侍君子之側,聞烈士之節,死有重於 太山 ,有輕於鴻毛者,但問用之所在耳。” 宋 蘇轼 《禦試制科策》:“臣聞天下無事,則公卿之言輕於鴻毛;天下有事,則匹夫之言重於 泰山 。”亦作“ 輕若鴻毛 ”、“ 輕如鴻毛 ”。《晉書·皇甫谧傳》:“輕若鴻毛,重若泥沉,損之不得,測之愈深。”《宣和書譜·篆書叙論》:“ 五代 時, 南唐 僞主 李煜 割據 江 左,輕如鴻毛。” 巴金 《寒夜》十六:“其實我們這種人無錢無勢,也用不着逃難,就是遇到不幸也不過輕如鴻毛。”
“輕于鴻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鴻毛指大雁的羽毛,成語字面意思是“比大雁的羽毛還輕”。
比喻意義:形容事物極其輕微、毫無價值,或指某些行為、犧牲不值得。
成語通過“鴻毛”這一具象化比喻,生動傳達了價值輕重的哲學思考,常用于文學、曆史及日常表達中,警示人們關注行為的意義。
“輕于鴻毛”這個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成語,用來形容某個物體或情況的重量非常輕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個成語是由四個字組成,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車”和“羽”,其中“車”表示載物的交通工具,“羽”則表示鳥的毛羽。根據筆畫的計算,整個成語“輕于鴻毛”由15畫構成。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晉書·嵇康傳》中的一句記叙:“果末性,輕于鴻毛。”意味着嵇康,一個古代文人,懦弱膽小,性格脆弱,不堪一擊。
在繁體字中,“輕于鴻毛”則寫作“輕於鴻毛”,部分部首和字形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由于字體的演變和變體的出現,會對字形産生不同的寫法。例如,古時候“輕于鴻毛”可以寫為“輕於鴻毛”,其中“於”在現代寫法中已經不常使用。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展示“輕于鴻毛”這個成語的使用:
他的貢獻在這項事業中輕于鴻毛,無法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在組詞方面,與“輕于鴻毛”意義相近的成語有“沉不住氣”、“寸步不離”等,它們都形容輕微的程度。
反義詞則是“重如泰山”,用來形容某個物體或情況的重量非常沉重,不可小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