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鮮醒目。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公齋四詠次韻·新竹》:“金罍縱傾倒,碧露還鮮醒。” 宋 葉適 《題周子實所錄》:“每得一二,耳目鮮醒,寘於舉業叢中,不啻夜光之照敝箒也。” 清 楊靜亭 《都門雜詠·山查蜜糕》:“色比胭脂甜若蜜,鮮醒消食有兼功。”
“鮮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鮮醒(拼音:xiān xǐng)通常指事物新鮮醒目,強調視覺或感官上的鮮明感,常見于文學或書面語境。
詞義解析
文學引用
唐代陸龜蒙在《奉和襲美公齋四詠次韻·新竹》中用“碧露還鮮醒”形容露水晶瑩透亮;宋代葉適則用“耳目鮮醒”表達文字帶來的清新感。
擴展用法
清代楊靜亭在《都門雜詠·山查蜜糕》中以“鮮醒消食”描述山楂糕的色澤與功效,引申為事物兼具美感與實用性。
需與成語“鮮醒”(形容覺悟深刻)區分。後者在權威資料中較少見,可能為誤用或方言表達。建議優先采用“新鮮醒目”的釋義。
《鮮醒》是一個中文詞語,代表着清醒和明亮的狀态。這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于描述人們從睡眠或昏迷中蘇醒或恢複意識的狀态。
《鮮醒》由兩個部首組成:魚頭(魚部)和心部。魚部(魚頭)是常用漢字部首之一,而心部則代表心髒,是另一個常見的部首。
《鮮》的部首是魚部,它由11個筆畫組成。
《醒》的部首是心部,它由15個筆畫組成。
《鮮醒》一詞的來源相對較難追溯,但可以推測其含義是由“清澈、明亮”和“意識蘇醒”這兩個詞的合并演變而來。
《鮮醒》的繁體字為「鮮醒」。
在古代漢字中,「鮮醒」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可能會用到一些不同的字體和筆畫順序來書寫這個詞語。
1. 在醫院裡,他經過手術後很快就鮮醒了。
2. 經過幾個小時的睡眠,我感覺鮮醒了很多。
3. 在這個美麗的清晨,清醒而鮮活的大自然讓我心曠神怡。
鮮亮、鮮明、醒目、醒悟、醒瞌睡
清醒、蘇醒、恢複意識、醒來
昏迷、沉睡、迷糊、昏睡、無意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