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錯綜複雜的矛盾。《三國志·吳志·周鲂傳》:“今雖降首,盤節未解,山栖草藏,亂心猶存。”
槃節:盤曲的樹根、樹節。 晉 葛洪 《抱樸子·重言》:“徒口枯氣乏,椎杭抵掌,斤斧缺壞,而槃節不破。”
“盤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
指盤曲的樹根或樹節,形容樹木根莖的曲折形态。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重言》中提到“槃節不破”,即用盤節比喻難以砍斷的複雜樹根結構。
引申義
在《三國志·吳志·周鲂傳》中,“盤節”被引申為錯綜複雜的矛盾或未解決的隱患。如“今雖降首,盤節未解”指投降後仍有潛在矛盾未消除。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視為成語,解釋為“能屈能伸、靈活應對困境”的能力,強調行動上的變通性。但此用法在傳統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盤節》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盤”是指将物體捆綁或包裹起來,節則表示系緊或縛住。因此,《盤節》的意思是将物體卷繞或捆紮起來的動作。
《盤節》中,第一個字“盤”屬于“皿”的上半部分,第二個字“節”是由“艹”和“豆”組成。總筆畫數為10畫。
《盤節》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人顧憲成所著的《金針經》一書中。繁體字為「盤節」。
古代漢字寫法常常有多種形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演變。關于《盤節》一詞的古時候位置寫法,因現有文獻資料有限,無法确定。
1. 農民們把莊稼的稭稈盤節起來,方便處理。
2. 發型師用發卡将顧客的頭發盤節在一起,做出了獨特的發型。
盤扣、盤旋、盤根錯節、節儉、節日等。
卷繞、系緊、捆紮。
解開、松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