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古帝王。《史記·殷本紀》:“ 伊尹 處士, 湯 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 湯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司馬貞 索隱:“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
(2).猶空王。謂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莊子·天道》:“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郭象 注:“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漢 賈誼 《過秦論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是以能立素王之業者,不必東 魯 之 丘 。” 胡思敬 《政變月記》:“方今聖人在上,奮發有為。 康有為 必欲以衰 周 之事,行之今時,恐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謂素王可作。”
(3).指 孔子 。 漢 王充 《論衡·定賢》:“ 孔子 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淮南子·主術訓》:“ 孔子 之通,智過於 萇宏 ,勇服於 孟賁 ……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玄聖創典,素王述訓。” 唐 劉滄 《經曲阜城》詩:“三千弟子标青史,萬代先生號素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百尺翠雲巔,仰見宸題金匾;素王端拱, 顔 曾 四座冠冕。” 陳去病 《自兖州過曲阜谒聖廟孔林》詩之二:“《春秋》素王業,今古復焉如。”
素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稱謂,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
這是“素王”最經典的含義。“素”在此意為“空”、“虛”,引申為“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特指那些具備聖王的道德、功績和教化能力,卻并未實際登上王位的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一稱號最常用來尊稱孔子。
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辭源》(商務印書館)均收錄此義項,并引古籍為證。
指遠古的帝王
此義相對少見。“素”在此可理解為“樸素”、“質樸”,意指遠古時代民風淳樸、德行高尚的君主。
來源: 《漢語大詞典》亦收錄此義項。
“素王”與孔子的特殊關聯
将孔子稱為“素王”源于漢代思想。漢代儒家學者認為,孔子雖非實際君主,但他修訂《春秋》,通過“微言大義”為後世确立了政治準則和道德規範,其作用和影響力堪比帝王。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超奇》中明确提到:“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 後世尊孔子為“素王”,正是對其在文化、思想和政治領域無冕之王地位的崇高認可。
來源: 王充《論衡·超奇》篇是這一觀念的重要文獻依據;此說亦為曆代學者(如鄭玄、杜預等)所接受和闡述,并載于《漢語大詞典》、《中國曆史大辭典》等權威辭書。
“素王”一詞,核心在于強調道德與功業的至高無上性超越了實際的權位。其最著名、最特定的用法是作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尊稱,表彰他通過著述和教化确立萬世法則的“無冕之王”地位。
“素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上古帝王
指遠古時期具有質樸德行的統治者。如《史記·殷本紀》提到伊尹曾與商湯讨論“素王及九主之事”,司馬貞索隱解釋為“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
有德無位的“空王”
源自道家思想,指具備帝王德行卻未居其位的人。《莊子·天道》提到“玄聖、素王之道”,郭象注解為“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
孔子的尊稱(核心含義)
漢代儒家學者認為孔子雖無帝王之位,卻通過《春秋》制定理想的政治法則,故尊其為“素王”。如董仲舒提出“素王之文在《春秋》”,王充《論衡》稱“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
補充背景:漢朝人因孔子相貌與劉邦相似(帝王之相),進一步強化了這一稱號,隱含“虛龍假鳳”的隱喻。
擴展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曆史文獻中多指孔子。
陳寶誠虔德施谛分審布丁字街反對派仿徨法益風馳雲走烽爐子逢掖負衡據鼎鹳鳴海螺手紅事化國會厭虺蜮虎踞龍蟠葷腥擠摧驚恨金衣丹老米飯揑殺不成團牢憂遼曼靈塔龍荒朔漠漏闆洛社邏衛貌言秘駕奶婆攀號盤龍髻鼙角毗盧帽裒整敲搗绮刻慶膺棄瑕取用啟言犬兔俱斃衢謡劬勩紉箴三爵哨長射禮身田式瞻蘇塗土囊玩世不恭威寶五行家笑科